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1 廣德縣基本概況
廣德縣位于安徽省的東南部,為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區縣。地理位置為東經119°3′23″~119°38′48″,北緯30°35′46″ ~31°11′00″,林地面積為126494 hm2,占廣德縣總面積(212030 hm2)的比例為59.7%。廣德縣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光照足夠,四季分明,溫順濕潤,雨量充沛,均勻年日照時數2162 h。較高氣溫36.5 ℃,較低氣溫 -2.6 ℃,年均勻氣溫為15.4 ℃,年均勻降雨量1347 mm,無霜期218 d。普遍分布著紅壤,其為地帶性土壤,分布面積占總面積的90.5%,小面積分布的地帶性土壤類型為黏盤黃棕壤、黃棕壤、山地黃棕壤等,此外還分布著一些非地帶性的土壤,如石灰土、紫色土及潮土等。廣德縣的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元雜竹、針葉林和毛竹等自然林分布面積較大,其中,剛竹、櫟類、毛竹、杉木、楓香、栗類、馬尾松、櫧類、化香等為重要的優勢樹種。人工種植的樹種重要有青梅、梨、火炬松、茶、楊類、板栗、香樟、杉木、濕地松、棗、銀杏、李等。
2 特征特征
2.1 楓香樹
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為金縷梅科楓香樹屬,常分布于我國秦嶺及淮河以南的各省,北起山東省、河南省,東至臺灣,西至云南省、四川省及西藏自治區,南至廣東省;在老撾、越南北部及朝鮮南部也有分布[1]。
2.1.1 生態學特征。楓香樹多在低山的次生林、村子及平地等周圍生長,一般生于山地常綠闊葉林中。性喜陽光。耐火燒,具極強的萌生力,在海南島常組成次生林的優勢種。
2.1.2 形態學特征。楓香樹高達40 m,為喬木,葉互生,邊緣有鋸齒,掌狀呈3裂,輪廓為寬卵形,小枝著生有柔毛。3~5條掌狀脈,托葉為條形,紅色[2-3]。多數為雄蕊,頂生,生于雄花下葉腋處,懸于細長花梗上;具不等長的花絲,花蕊略短于花絲,雄花無花瓣,排成葇荑花序,多個雄性短穗狀花序常排成總狀。雌性頭狀花序上一般著生24~43朵花,雌花為圓頭狀,具長為3~6 cm的花序柄,無腺體,皮孔偶見;4~7個萼齒,長4~8 mm,針形,子房上半部游離,下半部一般藏于頭狀花序軸內,有柔毛,花柱先端常卷曲,長6~10 mm。頭狀果序較大,直徑3~4 cm,圓球形,呈木質;蒴果下半部藏于花序軸內,有針刺狀萼齒及長達1.5 cm的宿存花柱。種子為褐色,數較多,一般有窄翅或多角形。花期3—4月,花單性同株;10月果實成熟。
2.1.3 生物學特征。性喜光照足、溫暖濕潤的天氣,在肥沃、濕潤、深厚的紅黃壤土上生長良好,在干旱瘠薄的土壤上能生長,幼樹不耐水澇,稍耐陰。主根粗長,不耐移植及修剪,深根性,耐風能力較強;種子不耐寒,不耐干旱及鹽堿,隔年發芽,在黃河以北不能露地越冬[4]。
2.2 杉木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為杉科(Tax odiaceae)杉木屬(Cunninghamia)裸子植物。杉木是一種在我國分布較為普遍的用材樹種,東至臺灣山區及福建省、浙江省的沿海山地,西至安寧河流域、四川盆地西緣及云南省的東部,南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中南部和廣東省的中部,北至秦嶺南麓、桐柏山、大別山。在該分布范圍內,大面積地分布有杉木人工純林,也有與毛竹、馬尾松及其他闊葉樹種組成的混交林[1-2]。
2.2.1 生態學特征。杉木較適宜的生長條件為:年均氣溫為16~19 ℃,極端較低氣溫大于-9 ℃,年均降水量為1300~1800 mm,且分配需均勻,無旱季或旱季不得多于3個月。杉木的分布區內,溫度年均勻為15~20 ℃,1月溫度均勻為1~2 ℃,極端較高溫度40 ℃,極端較低溫度為-17 ℃,年均勻降水量為800~2000 mm。
2.2.2 形態學特征。葉互生,呈螺旋狀,側枝的葉為線狀披針形,基部扭成2列,先端稍硬而尖,長3~6 cm,邊緣具細齒,上面中脈兩側的氣孔線較下面少。樹高可達30~40 m,為常綠喬木,胸徑約為1 m[5]。從幼苗到大樹單軸分枝,主干通直圓滿,側枝向外橫展,輪生,大樹樹冠為圓錐形,幼樹冠呈尖塔形。雄球花于枝頂簇生;雌球花單生,或2~3朵于枝頂簇生,為卵圓形,珠鱗與苞鱗結合而生,珠鱗先端3裂,苞鱗大,扁平,革質,呈三角狀的寬卵形,邊緣有細齒,先端尖,宿存;腹面具3個胚珠。球果為直徑3~5 cm的圓卵形或近球形,長2.5~5.0 cm,種鱗形小,生于苞鱗腹面下部,較種子短;種子扁平,兩側有窄翅,褐色,長6~8 mm,具有2枚子葉。
2.2.3 生物學特征。杉木對土壤的要求較高,重要的適宜土壤類型為紅壤、黃壤、黃棕壤等,較適宜在土壤深厚、肥沃、松散、排水良好的地塊上生長,尤以在黃壤上生長較好,而在土壤板結、瘠薄、排水不良的土壤上生長不良。杉木較喜光,決議其生長和分布的重要因素是水濕條件,此外,溫度條件也會發生一定的影響。杉木耐旱力弱于耐寒性,幼苗時稍耐側方蔽蔭。
3 楓香樹與杉木混交造林技術
3.1 造林地選擇
楓香樹與杉木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宜綜合考慮地形、天氣、土壤、巖石及植被等條件。一般以選在土壤松散深厚、植被高峻茂密、水濕條件良好的山腳、谷地、山洼、山腹及陰坡等地為佳,以維持地力及保護環境,還可起到防止病蟲害伸張擴展的目的[6]。
3.2 整地
相對于雜草灌木,幼樹的競爭能力較弱,造林前應仔細地舉行整地。傳統的做法包羅以下3道工序:劈山、煉山及挖山。在造林整地時,可以順著山勢,撩壕整地或沿等高線等梯帶挖穴。杉木撩壕規格為50 cm×40 cm,壕長長度自然,穴規格為50 cm×40 cm×40 cm,楓香撩壕規格為60 cm×50 cm,壕長長度自然,穴規格為60 cm ×50 cm×50 cm。整地完畢后應在太陽下曬2~3 d,并將基肥施足后用熟土回填。
3.3 混交造林
3.3.1 混交造林的樹種選擇。楓香樹以二至三年生的結實高桿通直苗、杉木以一年生的1~2級結實苗為佳。在冬季嚴寒或干旱的地方,以春季舉行栽植為佳,在中帶和南帶,植苗造林以選擇在12月至翌年2月舉行效果較好。
3.3.2 造林方式。杉木有插條、分蘗苗及植苗造林等3種方式,插條造林的優點是保持母本的特征優良,但成活率較低,條源有限,現在只小面積應用于有插條傳統的地區;分蘗造林則很少采取;植苗造林是重要的造林方式,其早期生長快,成活率高,后期朽邁晚。在舉行楓香樹與杉木混交造林時,2種樹種均采取植苗造林的方式。植苗造林時的穴應大而深,以使苗木的根系充分舒展,適當深栽,苗梢宜向下坡,分層覆土打實,保證生長良好,提高成活率。
3.3.3 造林密度。造林密度受各種因素影響,重要有各地的立地條件及自然經濟等。一般楓香樹栽1200~1800株/hm2,杉木栽1500~2500株/hm2,或楓香栽750~1500株/hm2,杉木栽2000~3000株/hm2,以到達合理密植的目的。混交時,通常每隔2~3行杉木,栽植1行楓香樹,也可采取“口”或“品”字形或正方形混交的方式,以到達有用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合理混交的目的,進而充分行展出混交的空間效應。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15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