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月季大袋蛾又名大蓑蛾或躲債蛾,屬鱗翅目、袋蛾科,是一種分布普遍、食性多樣的害蟲。
為害對象
月季、牡丹、菊花、唐菖蒲,梔子花、杜鵑花和山茶花等百余種花卉植物。
為害特點
重要以幼蟲取食葉片,發生嚴重時可將葉肉食盡而僅殘存葉脈,植株上常見由碎葉或枝梗絲結成的袋囊。
形態特征
成蟲牝牡異形。雄蟲有翅,體黑褐色,長15-20毫米,胸背有5條黃色縱紋,前翅近外緣有4-5個透明斑。雌蟲無翅無足,體紡綞形,長20-30毫米,腹部第七、八節間有黃色環狀茸毛,雌蟲生活在袋囊內。
卵黃色橢圓形,長0.8毫米,寬0.5毫米。
幼蟲初齡黃色。3齡開始牝牡異型顯著。雌幼蟲體較大,頭呈深棕色,頂有環狀斑;雄幼蟲體小,黃褐色,頭部蛻裂線及額縫線呈白色。
蛹雌蛹棗紅色,雄蛹赤褐色。
袋囊灰褐色紡錘形。雌蟲袋囊較長,為60毫米左右,雄蟲袋囊較短,50毫米左右。袋囊外常有碎枯葉和枝梗附著。
發生紀律
一年發生1-2代,以老熟幼蟲在袋囊內越冬。在天氣溫暖的華南地區1年2代,翌年2月下旬至4月下旬化蛹,3月中旬至4月下旬羽化并交配產卵,4月上旬至5月中旬卵孵化為幼蟲;第二代幼蟲約7月上、中旬化蛹,7月下旬羽化,8月上旬幼蟲孵化,直至后年春幼蟲化蛹羽化。在長江中、下游地區1年1代,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蟲羽化、交配并產卵,6月中、下旬左右幼蟲孵化而出,一直危害至11月左右時入越冬狀態。成蟲多在下午和晚間羽化,雌蟲羽化后留在袋囊內,與雄蟲交配后產卵于囊中。每雌蟲產卵量可達上千粒。產卵后雌蟲死亡。初孵幼蟲爬出母囊后在枝葉上爬行或吐絲下垂,隨風擴散,在適宜寄主上吐絲綴取葉屑或少量枝梗營建袋囊,幼蟲藏于袋內取食葉片。氣溫與幼蟲取食量有關,氣溫愈高,取食量愈大。幼蟲喜光,常聚梢頭為害。雄蛾具趨光性。
防治方式
1.人工摘除袋囊,清除幼蟲。若蟲口較大,可于冬季早春集中舉行摘除;若僅零星發生,可于平時管理中發現后實時摘除。
2.藥劑防治。在幼蟲孵化期或幼齡期(3齡前,袋囊<1厘米)實時噴灑90%敵百蟲1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或菊酯類農藥2000-5000倍液效果較好。
3.生物防治。可實驗用大袋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或青蟲菌液噴霧舉行防治。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