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為害特點
蚱蟬又名知了,我國南北各省均有普遍分布,為害的木本植物有幾十種。以若蟲在土中吸食根的汁液,成蟲在枝干上刺吸樹液,特別是成蟲在枝條上產卵,造成螺旋狀的傷痕,以致枝梢干枯而死。通常夏天蟬鳴不停的桂花樹,到中秋開花時花朵常較希罕。
形態特征
雄成蟲體長44~48毫米,翅展125毫米,體色漆黑,有光澤,被金色絨毛。復眼淡赤褐色,頭部中心及頰上方有紅黃色花紋,中胸背板寬大,中心有黃褐色的“×”形隆起,翅透明,翅脈淡黃色及暗玄色,體腹面玄色,足淡黃褐色,腿節的條紋、脛節的基部及端部均為玄色。腹部第一、第二節有鳴器。雌成蟲體長比雄成蟲略小,無鳴器,有聽器,產卵器甚顯著。
卵長橢圓形,稍彎曲,長2.4毫米、寬0.5毫米,乳白色,有光澤。
若蟲末齡時體長約35毫米,黃褐色,前足開掘式,翅芽非常發達,頭和胸部均甚粗大,與腹部等寬。
生活習性
以卵于樹枝內及若蟲于土內越冬。越冬卵于翌年春天孵化。卵歷期半年以上。若蟲孵出后就落至地面,潛入土中,刺吸根部汁液,秋涼后則鉆入深土中越冬,春暖后又向上遷徙至樹根周圍活動,在土中生活多年,老熟后于6~8月從土中鉆出,并爬行上樹,用爪及前足的刺固著于樹皮上,然后蛻皮羽化為成蟲,其蛻皮的殼通稱蟬蛻,可以入藥。成蟲羽化后,棲息于樹木枝干上,一直地鳴叫。氣溫愈高,啼聲愈響。雌成蟲不鳴叫。成蟲的趨光性很強。雌蟲于7~8月產卵于桂樹4~7毫米粗的枝梢木質部內。產卵時光部朝上,將產卵器插入枝條組織中,造成爪狀“卵窩”,成螺旋狀排列,每一卵窩內有卵6~8粒,一條產卵枝均勻有卵90余粒。被產卵的枝梢干枯而死。每頭雌蟲內懷卵500~800粒,成蟲壽命60~70天。
防治方式
1.夏、秋季前除產卵枝條,并加以銷毀。6~7月份人工搜殺剛出土的老熟若蟲或在早晨捕捉新羽化的成蟲。
2.誘殺成蟲:在成蟲盛發期,可在樹行間焚燒天下形勢黑光燈誘殺,或搖動樹枝,人穿白色衣衫,再用竹敲擊樹干,使該蟲因其具有的趨光性而紛紛飛到人身上,便可隨手捕捉。
3.在蚱蟬發生較重的地區,于若蟲將孵化落地時,在被害樹下的地面撒施1.5%辛硫磷顆粒劑,每畝約撒施7千克,或用75%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地面噴霧,然后淺鋤,可有用地防治孵化后落地之若蟲。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4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