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細毛蝽防治
發布時間:2024-05-20 20:39:08 編輯:
潤博園林 人氣:
細毛蝽學名Dolycoris baccarum(Linnaeus),別名斑須蝽、黃褐蝽、斑角蝽、節須蝽。屬半翅目,蝽科。可為害泡桐、楊、柳、刺槐等多種林木,也為害一些農作物。 為害特點 細毛蝽若蟲聚集嫩枝和幼葉刺吸其汁液,被害部呈褐色小點,嫩莖被害后流出褐色粘液。導致嫩葉干縮、畸形,嫩梢萎縮干枯,抑制泡桐的生長。 形態特征 成蟲 體長8-13毫米,寬4.5-7毫米,黃褐色或黑褐色,體色

變化較大,全體長滿細毛,密布粗大黑點;頭黑褐色,觸角玄色,5節,各節基部為黃白色, 深淺相間如花紋。小盾片長,呈三角形,淡黃色,末尾鈍而滑膩。體側各節結合處黃、黑相間。翅端長于腹末,前翅革質部淡紅褐色到暗紅暗色,膜質部門淡褐色,透明。足褐色,脛節未端及跗節第1、3節玄色,跗節第2節黃色。 卵 圓筒形,桔黃色,上有圓蓋,聚集成塊,排列整齊。 若蟲 共5齡,體長9毫米左右,黑褐色,密布絨毛和刻點。觸角4節玄色。腹背第4—6節有臭腺孔3對,呈黃色小點狀,其周圍玄色。 發生紀律 該蟲每年發生2-3代,有世代重疊現象,以成蟲在雜草、枯枝落葉下、植物根際、樹皮縫、土縫、石縫及屋檐下越冬。翌年4月條件合適時開始取食活動,4月下旬產卵,將卵產于植物的葉片、嫩枝、花蕾和苞片上,卵直立成塊,每塊14-28粒。卵經過4-5天孵化,若蟲孵化后,聚集在卵塊上不動,停2-3天后活動,聚集在泡桐幼苗嫩梢上吸食莖和葉上的汁液,被害葉初呈褐色小點,日久皺縮,嫩莖被害后流出褐色粘液。6月初第1代成蟲羽化,6月中旬為產卵盛期。7月初第二代成蟲羽化;第三代成蟲在8月中旬羽化。10月上、中旬成蟲進入越冬期。成蟲飛翔能力較強,成蟲壽命長,產卵期長,成蟲另有吸食蚜蟲、蠅類、棉鈴蟲的幼蟲汁液的習性。 防治方式(1)保護和利用天敵。蝽卵蜂對細毛蝽的卵寄生率很高。(2)因地制宜的選擇較抗蟲品種。加強種植管理,加強樹勢,提高植株抵制力。春秋季節,清除雜草、刮樹皮、枯枝落葉并集中銷毀,清除越冬成蟲。(3)若蟲盛發期,可噴灑90%敵百蟲或20%殺滅菊酯15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