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側柏毒蛾(ParocneriafurraLeech)又名柏毒蛾,幼蟲稱柏毛蟲,屬鱗翅目毒蛾科,是為害側柏的重要食葉害蟲,分布于陜西、青海、浙江、湖南、湖北、山東、河南、廣西等地。除側柏外,還可為害松柏、扁柏、黃柏、臭柏(沙地柏)等柏類。
為害特點幼蟲食葉,葉片尖端被食,基部光禿,隨后逐變黃,枯萎脫落,嚴重影響林木生長。
形態特征
成蟲體成褐色,體長14-20mm,翅展17-33mm。雌蟲觸角灰白色呈短櫛齒狀。前翅淺灰色,翅面有不顯著的齒狀波紋,近中室處有一暗色黑點,外緣較暗,布有多少黑斑,后翅淺玄色,帶花紋。雄蟲觸角灰玄色,呈羽毛狀,體色較雌蟲深,為深近灰褐色,前翅花紋完全消逝。
卵扁圓球形,初產時為青綠色,后漸變為黃褐色。
幼蟲體長20-32mm,全體近灰褐色,形成較寬的縱帶。在縱帶雙方鑲有不規則的灰玄色黑點,相連如帶。腹部第6、7節后頭中心各有一個淡紅色的翻縮線。身體各節具有黃褐色毛瘤,上著生粗細紛歧的剛毛。
蛹灰褐色,頭頂具毛叢,腹部各節具有灰褐色的黑點,上生白色細毛,腹末具有深褐色的鉤狀毛。
發生紀律1年發生2代,以初齡幼蟲在野、小枝、樹皮縫內越冬。次年3月幼蟲出蟄,為害剛萌發的嫩葉尖端,形成葉基部光禿,逐漸枯黃脫落,幼蟲夜晚取食活動,日間隱蔽于樹皮下或樹內,老熟后,在葉片間、樹皮下或也洞內吐絲結薄繭、化蛹,6月中旬羽化為成蟲。卵產于葉柄、葉片上。第1代幼蟲于8月中旬化蛹,8月下旬出現成蟲。9月上中旬出現第2代幼蟲。即在樹干的裂縫間、樹皮下或樹洞內隱伏,傍晚又爬出向樹冠遷徙取食為害。為害一段時間后,幼蟲即在樹皮縫內冬眠越冬。成蟲具趨光性。卵期天敵有跳小蜂,幼蟲天敵有家蠶追寄蠅、狹頰寄蠅,蛹期天敵有寬大腿小蜂、黃絨繭蜂。此外,還發現有鳥類、蜘蛛、螞蟻、螳螂、胡蜂等。
防治方式
(1)農業防治。
加強林木管理,適時、實時修剪和伐除,在該蟲越冬期環剝樹皮,集中銷毀,并可在幼蟲大發生時舉行人工捕捉。
(2)物理防治。根據成蟲趨光性,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在側柏成片林內懸掛佳多頻振式殺蟲燈,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3)生物防治。
此蟲天敵種類多,發生量不大時盡管不用化防,注重保護天敵,如釋放寄生蜂等。
(4)化學防治。
幼蟲密度大時,宜早治,使用飛機低容量噴灑25%滅幼脲3號防治幼蟲,每畝用藥23-45g,噴液量10.5kg,防治效果可達98%,飛機防治要在晴天、三級以下風力的條件下舉行;人工噴灑25%滅幼脲3號,1:1500倍液可防治幼蟲,效果可達90%以上,一般防治應在2-4齡期舉行,根據需要可以加少量菊酯類農藥。其它藥物也可噴灑50%敵百蟲乳油500~800倍液,蘇特靈、Bt800~1200倍液舉行防治。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5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