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分布及危害】 側伯葉枯病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種重要的葉部病害。在江蘇、安徽等省大面積發生。僅江蘇盱眙縣2670ha側柏林就發生葉枯病達2000ha。被害率險些100%,病情指數高達50.0以上。其中20%的側柏林已經死亡或瀕于死亡。在發病季節,林區出現一片枯黃,僅見殘留梢部的綠葉。
【癥狀】側柏葉枯病發生在春季。幼苗和成林均受害。病菌侵染昔時生新葉,幼嫩細枝亦往往與鱗葉同時出現癥狀,較后連同鱗葉一起枯死脫落。病菌侵染后,昔時不出現癥狀,經秋冬之后,于翌年3月葉迅速枯萎。隱蔽期長達250余天。6月中旬前后,在枯死鱗葉和細枝上發生玄色顆粒狀物,遇濕潤天氣吸水膨脹呈橄欖色杯狀物,即為病菌的子囊盤。
受害鱗葉多由先端逐漸向下枯黃,或是從鱗葉中部、莖部首先失綠,然后向全葉生長,由黃變褐枯死。在細枝上則呈段斑狀變褐,較后枯死。受害部位樹冠內部和下部發生嚴重,昔時秋梢基本不受害。
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受害后,樹冠似火燒狀的凋枯,病葉大批脫落,枝條枯死。在主干或枝干上萌發出一叢叢的小枝葉,所謂“樹胡子”。延續數年受害引起全株枯死。
【病原】 病原菌為側柏綠膠杯菌(chloroscypha platycladus sp.nov.)。子囊盤單一或聚集在枯死鱗葉或細枝外面。有短柄或無柄,玄色漏斗狀,吸水后膨大呈盤狀或杯狀,橄欖綠色。子囊盤直徑0.21~0.46mm。子實層由粘狀膠質組成。子囊圓筒形到棍棒形,80~129μm×10~15μm,內含8枚子囊孢子。子囊頂端微孔,用染色劑染色無藍色反映。側絲絲狀,透明、端部略膨大,有時有分枝,78~120μm。子囊孢子單胞,多為單列,成熟時透明,橢圓形或球形,13~18μm×8~15μm。
病原菌菌絲體在玉米粉培育基上生長較好。但室內培育難以形成子實體。病菌菌絲體生長較適溫度15~28℃,跨越30℃截至生長,35℃以上則死亡。病菌菌絲體生長的酸度從ph值3~7.5時均能生長,尤以ph值4.5~6.5時生長較好。病菌子囊孢子發芽率以25~30℃較適,35℃以上子囊孢子不發芽。
病菌以菌絲體在被害葉中越冬,3月出現癥狀,6月在枯死葉上形成子囊盤。吸水膨脹釋放出子囊孢子,舉行新的侵染,一年只侵染一次。
【發病紀律】 病害在發生初期往往出現發病中心,其中心多位于林間巖石裸露,土層淺陋,側柏生長勢虛弱的地段。生長勢差的病害重。在相同立地條件生長的側柏,15年生的感病指數為37.5,20年生的為66.2,30年生的為84.7。
病害的發生與坡向坡位無顯著關系。林分密度大病害往往較重,林緣受害較輕。
病害的嚴重程度與6月份的氣溫順降雨量呈正相關。并受冬季的氣溫順降雨量的制約,呈負相關。6月高溫降雨量大,冬季嚴寒干燥,次年病情就嚴重,反之亦然。
側柏綠膠杯菌是一種寄生性不強的盤菌,側柏生長勢虛弱容易感染。通常影響側柏生長的各種因素,都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生長。
【防治措施】側柏葉枯病應立足于營林技術措施,促進側柏生長,采取適度修枝和間伐,以改善生長環境,降低侵染源。有條件的可以增施肥料,促進生長。化學防治可以采取殺菌劑煙劑,在子囊孢子釋放盛期的6月中旬前后,按每公頃15kg的用量,于傍晚放煙,可以得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經大面積防治試驗,用殺菌劑i號和ⅱ號煙劑,放煙一次,其效果在50%以上。采取40%滅病威,40%多菌靈、40%百菌清500倍液劑,在子囊孢子釋放高峰時期噴霧防治,效果優于煙劑。
選用抗病品種綠化造林是防治側柏葉枯病的基本途徑,現在正在舉行之中。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