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大葉黃楊扁刺蛾
扁刺蛾,學名Thosea sinensis Walker,扁刺蛾又名黑點刺蛾,幼蟲俗稱洋辣子,屬鱗翅目,刺蛾科。
⑴危害方式
低齡幼蟲在葉片葉面上啃食表皮和葉肉,致使被啃處出現白色網狀,大齡幼蟲將葉食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吃成光桿,影響樹勢生長和發育。幼蟲體具毒刺,觸及皮膚,會疼痛紅腫。如不實時防治,有時發生擾民現象。
扁刺蛾低齡幼蟲危害狀
⑵形態特征
成蟲:雌成蟲體長13~18毫米,翅展28~35毫米;雄成蟲體長10~15毫米,翅展約30毫米。體、翅暗灰褐色。腹面及足色較深,前翅灰褐稍帶紫色,前翅外緣較直,臀角弧彎,內半部與外線以外帶褐色并稍具玄色霧點,外線顯著暗褐色與外緣略平行,橫脈紋為1個玄色圓點。自前緣至后緣有1條向內傾斜的褐色條紋,斜紋內側略上方有一褐色黑點,雄蛾較顯著。后翅暗灰褐色,外緣有褐邊,緣毛灰褐色。
卵:長橢圓形,扁平滑膩,長約1毫米,初為淡黃綠色,后變為灰褐色。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21~26毫米,寬16毫米左右。扁橢圓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龜背狀。全體綠色至黃綠色;背線白色,兩側有藍綠窄邊。體邊緣每側有10個瘤狀突起,上生刺毛;每1列體節后頭有2個小叢刺毛,第4節后頭兩側各有1個紅點,較顯著。
蛹:體長10~15毫米,近橢圓形。前端較肥鈍,后端稍削。初為乳白色,后漸變為黃色。
繭:長12~16毫米,橢圓形,暗褐色,似鳥蛋。
⑶發生紀律
在河北省任丘地區1年1代,以老熟幼蟲在樹木周圍淺土層中做繭化蛹過冬。越冬幼蟲于翌年5月中旬化蛹,6月上旬羽化成蟲,成蟲發生盛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
成蟲夜間活動,有強趨光性;日間隱伏在枝葉間、草叢中或其他蔭蔽物下。卵多散產在葉后頭,卵期6~8天,初孵幼蟲暫停在卵殼周圍不取食,經1次蛻皮后先取食卵殼,再啃食葉肉,留下一層膜狀表皮。幼蟲集中棲息習性,大齡幼蟲逐漸渙散為害,高齡幼蟲晝夜取食,共8齡,自6齡起,從葉片邊緣咬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全葉。老熟幼蟲遷徙到樹干基部、樹枝分叉處和地面的雜草間或土逢中作繭化蛹,其中腐殖質多的土壤及沙壤土結繭位置較深,離樹干最近,入土較深也較麋集;而黏重的土壤結繭位置離樹干最近,入土較淺,較為渙散。
⑷防治方式
①人工防治:利用幼蟲下樹在土中結繭越冬,并對土壤質地有選擇的習性,在春季組織人力挖繭。
②物理防治:利用成蟲有趨光性的習性,可結合防治其他害蟲,在6~8月的盛蛾期,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
③幼蟲3齡前選用生物或仿生農藥,如可噴施含量為16000IU/mg的Bt可濕性粉劑500至700倍液,1.2%苦煙乳油800至1000倍液,25%滅幼脲懸浮劑1500至2000倍液,20%米滿懸浮劑1500至2000倍液等。
④幼蟲大面積發生,可噴施20%速滅殺丁乳油2000至30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2000至2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20%菊殺乳油1000至1500倍液等藥劑舉行防治。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