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菊菌核病的防治
發布時間:2024-05-22 19:46:48 編輯:
潤博園林 人氣:
翠菊菌核病,病害學名: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en)deBary.該菌除為害翠菊外,還侵染矢車菊、菊、雛菊、金龜草、紫羅蘭、羽衣甘蘭、香豌豆等多種花卉。天下各地均有發生。

一、為害癥狀:病株染病后出現萎蔫,莖基部發生褐色枯斑,濕度大時,迅速向莖、葉柄擴展,后期病部釀成灰白色,長有許多綿毛狀菌絲和玄色鼠糞狀菌核,組織腐爛,上部莖葉枯萎。
二、病原菌形態特征:病原稱核盤菌,屬子囊菌門真菌。菌絲無色、纖細、具隔。菌核長圓至不規則形,成熟后為玄色,形狀及大小與著生部位有關,菌核萌發發生1-50個子囊盤,一般4-5個。子囊盤初為杯狀,直徑2-8mm,大的可達14mm,淡黃褐色,盤下具柄,柄長受菌核埋在土層中深度影響,短的僅幾mm,長的可達70mm。子囊排列在子囊盤外面,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無色,單胞,大小8.7-13.6X4.9-8.1(um)。
三、發病特點:重要靠菌核留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夏或越冬。南方菌核多在2-4月及10-12月萌發,北方多在冬春季萌發。當月均溫5-18℃時,土壤中的菌核一部離開始萌發侵染幼苗,致苗期發病,經8-15天子囊盤上又散發出大量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子囊孢子萌發從花瓣侵入,帶病花瓣落到健康葉片或莖稈上以后,引致莖稈和葉片發病,且通過枝葉感染到臨近植株上,形成發病中心,繼續擴展,該病屬子囊孢子氣傳病害類型。其特點是氣傳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強,從寄主的花、朽邁的葉或傷口侵入,以病健組織接觸組成再侵染。菌核萌發、子囊盤形成適溫15℃,子囊孢子侵入、菌絲生長適溫為20℃,本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
三、盛行動態:生產上氣溫低、相對濕度高于80%的條件下或陰雨綿延、偏施氮肥、陣勢低洼、排水不良、栽植過密發病重。
四、防治方式
(1)栽植翠菊的地塊要與水稻、大麥、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舉行2年以上輪作。
(2)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2%-0.5%的50%速克靈或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拌種。
(3)在發病前或發病始期噴灑25%使百克乳油8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35%菌核光懸浮劑600-8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7-10天1次,延續防治2-3次。
五、常用藥劑:25%使百克乳油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35%菌核光懸浮劑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
六、特效藥劑:噴克菌阿米西達醚菌酯等。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6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