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馬尾松毛蟲(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屬鱗翅目、枯葉蛾科。分布于河南、安徽、四川、陜西、云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省。為害馬尾松、濕地松、黑松、火炬松等。受松毛蟲為害后,松樹材積生長受到影響,松脂減產,重則針葉食盡,似火燒一樣,直至造成成片枯死。幼蟲大發生時,在樹干、地面四處爬行,其毒毛引起行人皮炎,嚴重影響森林公園等風景區的旅游旅行事業。
形態識別
成蟲:體色黃褐、灰褐或茶褐色。體長20~30 mm,翅展36~56 mm。前翅具4~5條波狀橫線,亞外橫線由8~9個玄色黑點組成,內橫線內側有一小白色黑點。雄蛾觸角羽毛狀,雌蛾觸角短櫛齒狀。
卵:橢圓形,初產粉紅色,近孵化時紫褐色。
幼蟲:體色隨齡期不同而異,有灰玄色與棕紅色兩種。頭部黃褐色,中、后胸后頭節間膜為深蘭色橫帶。自3齡起,腹部各節后頭著生扁平毛束,毛束中的毛細片狀,毛頂端呈齒狀。體側著生灰白色細長毛。
蛹:紡錘形,棕色或栗色,腹未端臀棘細長,頂端卷曲。繭長橢圓形,灰白色或淡黃褐色,繭外表附著幼蟲體上脫下的毒毛。
生活史及習性
馬尾松毛蟲在長江流域各省一年發生2~3代,福建及珠江流域一年發生3~4代。多以4~5齡幼蟲在樹干基部的樹皮裂痕內和樹干周圍的枯枝落葉下、雜草或土、石塊下越冬。
一年發生2~3代地區,越冬幼蟲3月上旬~4月中旬上樹為害,4月下旬越冬代成蟲出現;第一代幼蟲5月上中旬~7月上旬發生,成蟲7月中旬出現;第二代幼蟲7月下旬~9月上旬發生,成蟲9月中旬出現;第三代(越冬代)幼蟲9月下旬發生,發育至4~5齡后進入越冬。成蟲晝伏夜出,具趨光性。卵常數十粒整齊有序的排列或堆產于松針上,每雌產卵量約400粒左右。
幼蟲一般為6齡,1~2齡幼蟲有聚集和吐絲下垂習性,啃食針葉邊緣呈鋸齒狀,使針葉出現枯黃卷曲。3齡后渙散為害,取食整根針葉,受驚時有彈跳著落現象。5~6齡幼蟲食量最大,占幼蟲期總食量為70%~80%。老熟幼蟲在針葉叢和樹皮縫中結繭化蛹,在針葉受害較重的松林,幼蟲則下樹在林下灌木和地表植物上結繭化蛹。
各蟲態歷期:在一年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蟲態交織和世代重疊現象嚴重。一般卵期6~8 d,幼蟲期35~80 d(越冬幼蟲長達200 d),蛹期14~21 d。
發生與環境的關系
地形陣勢。在江西海拔400 m以上,廣西、湖南600~700 m以上,四川700 m以上的山區,由于林相龐大,低溫多濕,日照短,很少發生松毛蟲為害。在海拔200~400 m的半山區,縱然為松樹純林,但林分植被豐富,間有混交林出現,故馬尾松毛蟲發生數目一般不大,僅在個體年份能瘋狂成災。在海拔200 m以下的丘陵地區,有大面積人工馬尾松純林,一般生長較差,植被希罕,人、畜活動頻仍,氣溫干燥,天敵少,有利于害蟲生長繁殖,是馬尾松毛蟲經常瘋狂為害的基地。
天氣。越冬幼蟲,一般在日均勻溫度10 ℃左右時開始活動取食。當溫度繼續升高時,生長發育隨之加速,溫度愈高,取食愈多,蛻皮愈快。在7~8月,極端高溫干燥,對幼蟲生長發育晦氣,地表溫度跨越40 ℃時,會使在地面爬行轉移的幼蟲大量死亡。卵、幼蟲或蛹,在相對濕度長期在75%以下時,都不能保持正常的生長發育。5~6月空氣相對濕度較大,將促使松毛蟲的大發生。
食物。馬尾松毛蟲重要發生在干燥型純松林及10年生左右的幼林,這類松林不僅能滿足松毛蟲的足夠食料,林中的溫度、濕度對馬尾松毛蟲的生長發育也很有利。同時這種林分的生物群落往往比較簡單,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敵的種類及數目也往往較少,使松毛蟲不停積累蟲口,瘋狂成災而形成蟲源地。混交林則因林內生物種類龐大,雜灌興隆而利于食蟲鳥類棲息繁衍,其他捕食或寄生性的天敵昆蟲也較多,由此可抑制馬尾松毛蟲的發生及為害。
天敵。鳥類對馬尾松毛蟲的幼蟲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據調查,有20多種鳥類能啄食松毛蟲幼蟲或蛹,其中常見的有杜鵑(Cuculus canorus L.)和灰喜鵲(Cyanopica cyama interposita Hartert)。一只杜鵑一天可捕食300余條松毛蟲幼蟲,一只灰喜鵲五分鐘內可啄食7~10個松毛蟲蛹。松毛蟲的卵寄生蜂重要有赤眼蜂(T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ood)、松毛蟲黑卵蜂(Telenomus dendrolimusi Chu.)、平腹小蜂(Anastatus gastropachae Ashmead)等。幼蟲期重要寄生蜂有兩色瘦姬蜂(Campoplex bicolor Ashmead)、黑胸姬蜂(Rhytmonotus lakagii(Mats.))、紅頭小繭蜂(Rhogas spectabilis Mats.)等。寄生蠅重要有蠶飾腹寄蠅(Crassocosmia zebina Walker)、松毛蟲狹頰寄蠅(Carcelia bambylansrasella Bar.)、傘裙追寄蠅(Exorista civilis Rond)等。真菌重要是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細菌重要有蘇云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ensis Berliner)等。上述各種寄生蜂、寄生蠅、真菌、細菌可大大降低馬尾松毛蟲的種群數目,減輕松林受害。
蟲情調查及展望方式
1.越冬代發生展望。在12月至次年2月期間,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松林設置標準地,每距離500 m設置一塊,每塊標準地內隨機任選樣株20株,經調查統計,求出松林有蟲株率和單株均勻蟲口密度。例如在10年生左右的松林內,均勻每株蟲數1~2條,蟲株率<50%,可視為平安;如均勻每株蟲數5~6條,蟲株率50%左右,即準備防治;如均勻每株蟲數30條左右,蟲株率60%以上,則必須舉行防治,否則越冬幼蟲恢復取食后,可將針葉取食殫盡。
2.幼蟲發生期展望。一般在越冬代幼蟲結繭盛期后,經35~38 d,即為第一代4齡幼蟲初期。第一代幼蟲結繭盛期后,經28~32 d,是第二代4齡幼蟲初期,根據上述幼蟲發生期,實時舉行生物或化學防治。
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提倡針、闊林混交,并合理密植,林內要適當保留雜灌木和植被,造成龐大、多樣的生物群落環境,以利于天敵的棲息、繁衍和抑制松毛蟲的發生、生長。
物理防治。林區空曠地設置黑光燈或高壓汞燈誘殺成蟲。
生物防治。在溫度24℃以上,相對濕度95%以上的天氣條件下,噴霧含孢量120億/ml或120億/g的白僵液和白僵菌粉100倍稀釋液,防治越冬代和第一代幼蟲效果良好。
化學防治。狠抓越冬代幼蟲次年活動期及昔時第一代幼蟲發生期舉行防治,由此可以到達少用藥,阻止大量殺傷天敵和削減環境污染的目的。同時應注重在4齡前幼蟲期舉行防治,以削減害蟲的抗藥性。在到達防治指標時,幼蟲瘋狂為害初期或重點發生區、蟲源區,實時噴霧2.5%溴氰菊酯乳油或25%滅幼脲Ⅲ號懸浮劑1500倍液,或參照飛機防治用藥,噴施含孢量1200億/g的高孢白僵菌粉100g+2.5%溴氰菊酯乳油原液25 ml+食鹽50 g+水10 kg的均勻夾雜液。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