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牡丹紫紋羽病,俗稱紫色或玄色根腐病或爛根病,是牡丹常見的一種真菌性病害。老株和多年連作的園地發病率較高,除牡丹外還危害林果木和農作物。
癥狀
重要危害植株根系及根頸部位,首先幼嫩根受侵染,逐漸擴展至側根、主根及根頸部,發病初期在病部出現黃褐色濕腐狀,嚴重時變為深紫色或玄色,病根表層發生一層似棉絮狀的菌絲體,后期病根表層完全腐爛,與木質部星散。此病危害期長,罹病的植株通常經過3~5年或更長時間才枯死。受害植株生長勢削弱、黃化、葉片變小,呈大小年開花,嚴重時部門枝干或整株枯死。一旦植株根頸部冒出棉絮狀菌絲體,證實地下部已大部門腐爛,植株會很快枯死。
病原
病原為紫卷擔子菌Helicobasidiumpurpureum(Tul.)Pat.,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子實體膜質,紫色或紫紅色。子實層向上、滑膩。擔子卷曲,擔孢子單細胞、腎臟形、無色。
發病紀律
病菌以菌索或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中越冬,土壤中的病原菌可存活3~5年。條件適宜時,病菌萌發長出營養菌絲,侵入寄主幼根,然后向主根或側根伸張。在5~6月發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萌發發生菌絲。病原菌在田間通過澆灌水或雨水、農具等傳播。土壤通透性好、持水量在60%~70%、pH5.2~6.4最適合病菌生長發育。陣勢低洼,排水不良,土質黏重及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發生嚴重;土壤過于干旱發病也重。每年7~8月雨水偏多,發病較重。
防治措施
1.嚴格舉行苗木和土壤消毒
苗木用20%的石灰水浸根半小時,或100倍的或波爾多液浸根1小時,再用1%硫酸銅溶液浸根3小時。然后用清水洗凈,再栽植。土壤消毒,可在翻地前,每畝施人2.5%賽力散粉5-7.5公斤或五氯硝基苯粉2.5-5公斤,或硫黃粉10-20公斤,翻人土中。小面積栽植,可舉行苗床或樹穴消毒,用30%液劑“土菌消”500倍液舉行噴灑,每平方米用量3升。
2.加強土壤水肥管理
造成根腐病的重要緣故原因,多系施用未經充分腐熟發酵的人糞尿等有機肥料,土壤感染所致。因此,加強土壤水肥管理,重要措施為:
①增施鉀肥,促進新根生長。生長期,可使用0.1-0.2%的磷酸二氫鉀,舉行葉面噴霧,也可在施肥時,加入硫酸鉀或氯化鉀(鹽堿地勿用),每畝用量5-7.5公斤。
②合理中耕和冬翻,使牡丹園的熟土層,經常保持在25至30厘米左右,防止土壤板結,保持土壤松散,透水透氣性好。
③忌生肥、重肥。人糞尿少用或盡管不用,如施用人糞尿等有機肥料,必須經過充分腐熟發酵。
④實時防治地下害蟲。蠐螬咬破的根株,易感染根腐病。因此,每年早春,要實時噴灑敵百蟲800倍液或辛硫磷1000倍液。
⑤適當把握牡丹的澆水次數及澆水量,尤其早春和夏末菌絲體活動期,當土壤含水量不少于60%時,盡管少澆或不澆水,以削減感染。
3.舉行灌根治療
對發病嚴重的植株,可挖出燒掉,或切除病根經消毒后重新栽植。對初發或病情較輕的植株,可舉行開溝灌根治療。下列藥物對根腐病有一定療效,可選擇使用:波美1度石硫合劑(2.5一7.5公斤/株);200一500倍硫酸銅溶液(5一7.5公斤/株);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1.5一2.5公斤/株);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1.5-2.5公斤/株)。于早春或夏末,沿株干周圍開挖3一5條放射狀溝,長同樹冠,寬20一30厘米,深30厘米左右,將根部露出出來更好,灌藥后封土。
4.客沙換土
將患病植株根頸周圍的土壤挖出來,換人清潔的新沙土,半年后再換一次。
5.晾根和挖溝隔離
將患病植株周圍的土扒開使病根露出在空氣中,經日光曝曬和透風,以減輕和抑制病情的生長,早春至秋末均可舉行。另在罹病和健康植株之間,視株根分布深度,開挖60一80厘米深的溝,以防止和阻斷菌絲體延伸造成接觸感染。
6.為防止牡丹根腐病的伸張和感染,牡丹園周圍,宜栽植松、柏樹,不宜栽楊、柳、槐樹和白臘。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8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