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盆景藝術作品同詩、畫一樣,尋求一種“動態美”:盆景中所展示的空間是活動的,是節拍化了的。
中唐詩僧皎然在他的《詩式》中,論及詩人的構想和取景進程時,出格強調“勢”的浸染。勢,就是動態布局,即詩人規摹詩境、曲恣意意而形成的“文體開闔浸染之勢”。他把勢分為山、水兩大類,即山高、水長:“或極天高峙,萃焉不群,氣騰勢飛,合沓相屬;或修江耿耿,萬里無波,火焱出高妙反復之狀。”詩只有在具有“勢”之后,才能容納形象體系和情感內容,造成感人的藝術氣力。
明朝趙左在論山水畫時說:“畫山水大幅,務以得勢為主。山得勢,雖縈紆高下,氣脈仍是貫穿。林木得勢,雖參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條暢。石得勢,雖奇怪而不失理,即泛泛亦不為庸。山坡得勢,雖交織而不繁亂。何則?以其理然也。”這樣的畫論,無疑可作為盆景取勢的警惕。
在瀏覽盆景作品時,強調氣韻對盆風情況空間的統率和使行動用,眼光活動在山水之間,把握全景的坎坷起伏、蜿蜒曲折的景像線(即表面線)和凹進凸出的節拍和韻律感,從而體驗作品的“動態美”。
湖北盆景藝術大家賀淦蓀提出:盆景創作應“創意為先,以動為魂”。“只有動,才能表示出大千天下的百態千姿;只有動,才能一傳自然之神,二傳作者之神,融二神為一體。”并進一步提出了建設“動態盆景”的主張。名聞遐邇的《風在吼》、《黃河在呼嘯》等盆景佳作,就是他這個主張的詳細實踐和所取得的豐富成就。
樹木花卉的春華秋實,夏榮冬枯;江湖河海的潮起潮落,日夜奔流,是組成盆景作品“氣韻活潑”的自然條件。但就盆景藝術而言,組成盆景“氣韻活潑”的“人工”條件更為重要;這就是按照作品的需要,在布局(機關)上所營造的“動態”結果,如山石盆景在表面線及地貌處理懲罰上的“勢”;山石的縈紆高下,水脈的曲折迂回,江岸的凹進突出,樹木的錯落參差,骨干的交錯仰俯,樹葉的疏密層疊……個中都蘊含著好似音樂之旋律與節拍。
盆景作品的節拍,一旦與瀏覽者的生理、生理節拍相吻適時,便會發生一種意想不到的非凡審美結果,因情感上的共識而得到最大的精力滿意。瀏覽盆景作品時,當審美主體的視覺和大腦神經,跟著盆景中山巒、林木的起伏變革(開合、主次、輕重、大小、遠近等能力處理懲罰),而同人的生理、生理節拍溶為一體時,便會容光抖擻,不由自主地發出“嘖嘖”的連聲驚嘆。
盆景作品的“動志”,在造型上有的表示十分強烈,一看就懂,如賀淦蓀的“動態盆景”;有的則表示得較量蘊藉,難于捉摸,但往往因景名的黑白而收到迥然不同的藝術結果。因此,婦的景名如“畫龍點晴”之筆,成為一件盆景作品的“景眼”,而這又都表此刻一個極具動感的字(詞)上。如一盆盛開的貼腳海棠,繁花點染,骨干虬曲,題曰《鬧春》,取意于“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名句,一個“鬧”字,組成了蜂飛蝶舞、燕喃鶯啼的火紅春光,給這個相對處于靜止狀態的景觀賦予了強烈的動感。
美國美學家萊辛說:“動態美是一縱即逝而百看不厭的美。它是飄來忽去的。因為我們回想一種動態,比起回想一種純真的形狀和顏色,一般要容易得多,也活潑得多。在旅行盆景展覽進程中,同樣也有這種體會,面臨琳瑯滿目標浩瀚佳作,真正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正是動感性強的作品。
盆景作品的“動態美”,還表示在植物四季自然情況的變革上,它不像—幅畫、一首詩所表示的景觀(藝術形象)是永恒的。盆景則否則,喜季新芽萌動,嫩綠可愛;喜季葉茂枝繁,蒼翠欲滴;秋季一片金黃,碩果累累;冬季寒枝料峭,搖曳多姿。常青植物的變革固然不像落葉植物那樣明明,但也是一天一個樣,如金彈子從萌發花蕾,到開花、成果,果實由小到大,由青變黃、變紅,從中可以因其日新月異而感覺到無限的興趣。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6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