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楊樹擬莖點潰瘍病,是連年在楊樹(Populus)上新產生的一種威脅性病害。據國內資料記實,該病原菌可侵害葡萄的新梢和果實,誘致葡萄枝枯病。
楊樹的一年生條和3~5年幼樹均可感病,多數產生在楊樹地際以上的骨干和分枝上。發病初期在樹干可見褐色浸潤病斑,跟著上下擴展,可發生5~15cm大小稍微陷凹的梭形潰瘍病斑,有時在感病的主側枝上不出現梭形潰瘍病斑、而呈樹皮大塊變色壞死。發病后期,感病枝干的樹皮組織逐漸呈淡黃色,同時在受害部密生隆起的黃色小顆粒點,即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約在5月中旬今后,分生孢子器逐漸成熟開裂,溢出土黃色絲狀的分生孢子角,發病嚴重時,病斑環繞樹干而誘致植株枯死。
病原
該病病原擬莖點菌(Phomopsis macrosporaKobay&Chiba)的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組織表皮下,單生或聚生在子座內,呈扁球形或犯科則形,大小為106~424μm×795.6~1274.4μm;分生孢子有二種形狀,均為無色透明,單胞。紡錘形孢子大小為1.64~2.74μm×9.59~13.7μm;線形孢子頂端呈彎鉤狀,大小為1.37~1.78μm×15~27.4μm。分生孢子梗單枝,較短。
病原菌適宜于PDA造就基、麥芽粉造就基、豆餅粉造就基上生長。初期菌落為白色,后期淺灰白色。經造就22天呈現子實體,28皇帝實體成熟開裂,溢出無性時期分生孢子。在造就基上未見有性時期。該菌在13~32℃溫度范疇均能生長,適宜生長溫度為25—32℃,個中最適宜溫度為30℃。該菌所需pH值,從pH3~10范疇內,病原菌菌絲均能生長,最適宜生長為pH6~10。由此可見,該菌在生理學特性上較量非凡,對溫度和pH值的要求均比其他楊樹潰瘍病菌偏高,要在適宜溫度和較高的堿性條件下才能生長。
產生紀律
本病在當年4月下旬開始發病,初期一般在感病植株的枝干上可見變色的病斑塊。5月初,病斑縱向逐漸擴大成梭形,大小為5~15cm。5月中旬今后,感病部位樹皮組織釀成淡黃色,病斑稍微凹陷,同時外貌密生小顆粒狀的分生孢子器。5月下旬或6月初,分生孢子器開始成熟開裂,溢出淡黃色的絲狀分生孢子角,遇雨水易溶,被濺射,隨風吹散傳播。7月中旬后,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隨樹皮的失水干縮,從感病枝干部位的表皮全部脫落。同時田間楊樹也不再發生新的病斑和子實體。從捕獲孢子數量變革紀律來看,該病的分生孢子從5月中旬至8月底都可捕獲到,個中6月中、下旬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飛散的高峰期。經調查,孢子的數量幾多與降雨量、降雨次數存有正相關。按照越冬枝條的誘發病試驗成果來看。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當年受侵染的枝條表皮內越冬,為翌年4月底發病的初次侵染來歷。本病在遼寧省為一年產生一次傳播侵染。
防治要領
因病原菌屬于弱寄生菌,有暗藏侵染的特點,首先應該重視對苗圃起苗到造林時的各個重要環節。擔保造林質量,起苗后苗木必然要妥善保管好,不被風吹日曬,盡管縮短苗木的運輸和造林時間,不使苗木大量失水。造林時,挖大坑,用底水泥漿和截頭法栽植,提高楊樹造林苗木的成活率,是防治和減輕本病產生的重量要途徑。同時,應加強苗木出圃前的檢疫法子,將病、弱苗挑出,當場燒毀,節制病害的擴展蔓延。對造林地的發病幼樹可應用藥劑防治,一般在發病高峰期前的4月底或5月初,對發病部位舉辦噴灑和涂干防治。藥劑可用50%多菌靈、70%甲基托布津、40%福美砷等200倍稀釋液,噴涂1~2次均可。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70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