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一、形態特征
1、根系:棕櫚科植物的根系較為奇特。細苗的初生根很快滅亡,繼而由莖部特定的發根區長出須根,且一長出來就是最大的粗度,不會隨年數增大作次生生長。這些根一般有3次分枝,第三次長出來的根是最細小的,用來接收水分。
2、莖干:形態直立或攀附,外貌滑膩或粗拙,常覆以殘存的老葉柄的基部或為老葉脫落下的陳跡。棕櫚植物的莖皆為原生組織,即只有散生的管狀維管制,沒有形成層,即沒有年輪。莖干的生長順序也不別于其他植物,先完全成長干部的粗度,然后才舉辦增高生長,一旦進入增高生長,莖干的粗度便不會再增大。每一枝莖只有一個生長點,所有葉片都從這里長出來,這個生長點稱為頂芽。大大都棕櫚植物的頂芽沒有再生本領,亦不能自我修補傷口,因此一旦頂芽受損就無法調停。
3、葉片:直立性棕櫚植物的葉片多聚生莖頂,形成奇特的樹冠,一般每長出一片新葉,就會有一片老葉自然脫落或枯干。
4、花與花序:花序生長方法有兩種范例,一是從節間長出花序開花,并跟著節間和增長而向上生長,另一種是由上向下開花,在頂芽上萌發花芽,這樣沒有了頂芽,植株就不會長高。
5、果實與種子:棕櫚植物的果實與種子的大小依種類不同而有較大的不同。核果類種子,一般較大且有堅厚的種殼,如椰子。基部有三孔,個中的一孔與胚相對,萌發時胚根由此穿出,別的兩孔也堅硬。
二、生態習性
1、光照:大大都物種要求有富裕的光照(如華盛頓棕櫚、加拿利椰子、箬棕等),在缺少光照的蔭蔽情況里,會使幼齡植物莖葉徒長;但也有耐陰的物種(如棕竹、省藤等)和半耐陰的物種(如散尾葵、竹節椰子等)。耐陰和半耐陰的物種均具較強的耐陰本領,在半陰的散射光下生長精采,且忌強光直射,小苗期表示尤為突出。
2、溫度:絕大大都的棕櫚植物原產于熱帶與亞熱帶地域,正常生長溫度是22—30℃,低于15度則進入休眠狀態,而高于35度也倒霉于其生長。但有較少的品種適應性強,如棕櫚可耐-15℃低溫,歐洲矮棕耐寒力十分強。如低溫未傷及莖尖,可修剪掉受傷的葉片團結翌春肥水打點使之規復;如根際受傷或莖頂腐朽則保留的大概性極小,莖頂受傷尤為嚴重。越冬前應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加強光照,增加植物體內的糖分積聚,提高抗寒本領。長時間的高溫會使一些耐陰性較強的棕櫚植物葉片萎蔫或灼焦滅亡,如散尾葵和棕竹,應團結澆水噴霧淘汰盛夏時節高溫的影響。
3、水分:大部門棕櫚植物對相對濕度十分敏感,熱帶棕櫚在相對濕度低的時候會生長不良,而戈壁棕櫚植物則遇相對濕度高的情況容易腐朽與滅亡。
4、泥土:大大都棕櫚植物喜歡富含腐殖質的酸性泥土,出格是原產于熱帶雨林地域的棕櫚植物園。如表土為砂質壤土,底土有一層布局疏松的粘土最為抱負。
5、營養:棕櫚植物雖較耐瘠薄,但所接收的營養身分只有到達均衡時才能使其健康生長。棕櫚植物缺氮,極易呈現植株生長遲鈍,葉色變黃,葉片變小,甚至畸形;缺磷植株生長矮小,葉色釀成橄欖綠或帶青色,有時甚至是黃色,植株失去光芒,且根系不發家;缺鉀最早表示為下部葉片邊沿壞死,或葉面呈現壞死黑點或斑塊,后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變得越來越嚴重,缺鉀多見于砂地,尤其是春夏兩季雨水較多的處所。因此,只有氮磷鉀均衡供給,公道施用,植株才能健康地生長。
三、種植移栽
種植棕櫚植物的園地,土質若不好,可用山泥或垃圾土或有機肥拌土墊底改善。棕櫚植物的種植宜在春季氣溫18℃以上時舉辦,從此溫度漸升,水分蒸發較小,有利于植株復壯生長。秋季種植要預留2個月以上的一連生長時間,才能進入冷冬季保暖,不然最終仍容易導致滅亡。冬季忌移苗,移后若遇低溫,莖干需用草袋或塑料薄膜包扎保溫,使之順利越冬,不然遇寒害生育受阻,規復較堅苦,尤其是單干物種,如大王椰子、紅棕櫚、假檳榔等,移植時要出格留意掩護莖生長點,不行折斷或受到傷害。夏季雖不是種植與移植棕櫚植物的最佳時期,但若苗木壯實,植后加強水管,仍能取得精采的結果。
棕櫚科植物種植或移栽時,尤其是大棵苗木種植或移栽時,為淘汰植物蒸藤,提高成活率,要剪去一些葉片,僅留3—5葉,甚至僅留1—2片心葉,別的均要剪去。但這樣要規復到完整樹冠所需要時間較長,一般要2—3年。若要很快起到綠化部署的結果,可不剪葉,但要在栽后采納補液法子,或用稻草包裹樹干或搭棚遮蔭等,且每天早、中、晚都要噴水。或提前3—6個月斷根,即沿干基周圍挖成環形溝,干基附有大土球,斷根后常常給干基澆水,促使新根萌發與斷根生長分枝。起苗時土球高度要比直徑大,成圓柱形,移栽時要帶土球,且土球要完好無損,樹穴要深挖以防傷害下胚軸入土較深的種類的根部。此法也可有效地減緩或降服大棵樹木移栽常產生的生長停滯現象,提高綠化結果。定植時凡是土球面要比種植的低;但若種植地的地下水位較高,種植時其土球面則要比種植穴高些,以防備基部積水多而爛根。莖干較高的植株還需用竹子牢靠,防備風吹造成根部松動,影響成活。
四、盆栽能力
有些棕櫚植物長有肉質的白色粗根,沿著盆土的外緣盤繞生長,經常從容器的排水孔中穿出。較細的營養根也能在造就土外貌伸展。細根無須顧問,但切不行損壞粗根。固然根部受到一點損傷并不會導致整株滅亡,可是生長大概會遏制,可能會有好幾個禮拜生長將很是遲鈍。
五、水肥打點
棕櫚植物在幼株時或剛移栽未成活之前需要較細心的打點與照顧,成熟后可逐漸轉為粗放打點。一般在苗木移栽時應淋足定根水,在苗木生長發育進程中應常常保持園地泥土潮濕,干旱時每天淋水一次。澆水量因物種不同而異。
施肥,除定植時要下足基肥外,小苗每隔1—2個月追施一次有機肥或復合肥。大苗常在苗木移植成活后,于生長季內(5-10月)每季度追施一次,各類有機肥或復合肥均可,仲秋氣溫低落時,少施氮肥。溫度低于15℃,應遏制施肥,以免使生長的新葉遇低溫受寒害。
六、防寒防凍
臨時不要去掉仍有必然綠色組織的葉片,最好能將凍死的葉片也臨時保存下來,直到低溫氣候結束。
七、其它
若光照常常不敷,植物生長也會變得遲鈍,并逐漸衰萎。尤其是叢生種,側芽的分蘗需要光澤富裕,即萌發側芽的季候性要留意透光補光。少數較耐陰的品種,如棕竹、竹節椰子、袖珍椰子、裂葉玲瓏椰子、魚尾椰子等,保持40%-70%的光照最佳,并嚴禁植株種植或擺放過密,且要實時修除枯葉、病葉及下垂葉等,以增加透光性及淘汰病蟲源。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73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