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不聞世上風浪險,但見盆中日月長。
石盤雖小乾坤大,容得山高水又深。
把酒不問塵俗客,投鉤獨釣漢江春。
盆景 鬼斧神工勝自然
——王劍
“小橋流水斜,深處有人家。遠徑歸樵晚,無心間落花。”這是盆景藝術的意境。
久居城市,耳邊常聞汽車轟鳴,面前常見鋼筋水泥,卻不知世外有桃源。在今世,對盆景的瀏覽好像不像茶道、香道那樣深入人心。然而一件優美的盆景作品,更能浮現人生的真諦——“順物之性,因物自然,不設不施”。
盆景藝術源遠流長
中國素有“天下園林之母”的美稱,是盆景藝術的首創國。“盆景的發源從實物上很是早,距今或許有7000年,河姆渡遺址的第四文化層上。”南開大學汗青學院副傳授敖堃在接管記者采訪時說,“據考古發明,有兩片陶器上刻有盆栽的圖案,一個盆栽上長了五片葉子,但不知道它詳細是哪種植物;而別的一個長了三片葉子。這是在陶器上的刻花,并不是實物,可是說明誰人時候已經呈現盆栽了。”
河北望都的一個漢墓中曾經出土了東漢時期的壁畫,上有長著6枝紅花的花盆,花盆帶卷沿,和我們本日的花盆根基一樣,盆下有方形架座,這說明其時已經從盆栽成長到陶冶脾性的撫玩之用了。
宋代的畫中浮現盆栽的作品許多。敖堃匯報記者,宋代王十朋《巖松記》中有這樣的記實:“野人有以巖松至梅溪者,異質叢生,根于拳石,茂焉非孤,森焉非喬,柏葉檜身而松氣象,藏參天覆地之意于盈握間,亦草木之英奇者。”
明代萬積年間,屠隆《考槃余事》中專有一節,叫《盆玩箋》,是對盆栽的系統性梳理。無獨占偶,同期間大玩家文震亨的《長物志》中專有一篇——文玩篇,也談到了盆景。
清代嘉慶年間的《盆景偶錄》,是專門講盆景的書籍,被后人所尊奉。
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盆景雖小,但它是縮小的大山水、大景觀,尋求在小小的盆中再現大自然的神貌。它寓意于丘壑林泉之中,另具匠心,表達了人們憧憬自然神韻的情志。正因為如此,盆景被稱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中國盆景重要分為樹木盆景、山水盆景、樹石盆景以及微型盆景等幾大類。
樹木盆景以木本植物為重要材料,顛末修剪、蟠扎、整形等藝術加工處理懲罰和經心培養,再現大自然的植物景觀。
山水盆景以山石為重要材料,通過截取、雕琢、機關、膠合等手法,并適當設置植物,遮蓋亭、橋、舟等配件,再現大自然的山水風采,到達“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地步。
樹石盆景以植物、山石等為素材,團結樹木盆景和山水盆景的創作手法,將樹木、山石組合成景,經心處理懲罰地形、地貌、坡腳、水岸線等元素,以到達最佳結果,微型盆景以微型樹木、山水、樹石等為素材,舒造化于指間、涵天地于掌中,可遮蓋擺設于案頭、書架或窗前,更可以多件組合的形式,設置于博古架內,是一種綜合擺設藝術。
縮龍成寸,咫尺千里
敖堃介紹,由于地區情況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從傳統上來說,我國的盆景藝術分為五大門戶:嶺南派,特點是蒼勁自然;川派,特點是虬曲多姿;蘇派,特點是清秀古雅;揚派,特點是嚴整莊重;徽派,特點是古樸怪異;海派,特點是明快流通。
個中揚州派擅長用棕絲把盆栽的每枝扎成s型的彎曲——“一寸三彎”,頂端形成橢圓形的樹冠(叫云片),仿照天空超逸的云彩——因為高山峻嶺和陳腐樹木受風吹雪壓,使樹冠形成了平整狀態,也酷似中國畫中云山煙樹的形態。
嶺南派的樹種有別于北方,往往是從山野間挖來小樹樁,然后修剪成景,多用中國畫的嶺南派畫法。葉叢的分布自然,回收廣東特產石灣陶盆。這一門戶在香港較量流行。
蘇派也習慣于用野生的老樹根,種植在寬敞的盆中,按傳統的要領修剪整形,粗扎細剪,其冠剪成弧形,錯落層疊,一派古木蒼蒼的大雅氣質。
盆景的意境是通過機關來浮現的,所謂機關就是部署安置風景,即構圖、造型。要在小小的盆中表示出參天古樹及千流萬壑的情況,需要憑借非凡的藝術手法。在機關時要有主次、大小、遠近和前后之分,要按適當比例加以處理懲罰,在變革中到達調和統一,才能收到小中見大的藝術結果。
盆景機關要求自然多變,各有異趣,因為自然中的樹木原來就是東倒西歪的,森林低昂離合,孤樹俯仰倚斜,色有濃淡明暗,形有疏密虛實。所以在風景布置上,要求前后坎坷錯落,制止整齊對稱。
盆景,以其“縮龍成寸,咫尺千里”的手法,把山巒風物、樹木花石等聚于盆內,使其出現出大自然的萬般意境。它源于自然,卻高于自然,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機團結。擺放一盆于室內,使人足不出戶而體會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地步。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39.105.212.12/info/174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