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也許是近年天氣變暖,最近氣溫又特別高,南京的許多桂花這幾日仍怒放。但也許就是今年較后一撥的“遲桂花”了。
每到桂花怒放的金秋時節,六朝古都金陵(南京)四處飄香。中山陵、靈谷寺、雨花臺義士陵園等諸多風景區,滿山的空氣都彌漫著濃郁的桂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漫步在大街小巷,冷不防也有一縷幽香撲鼻而來,待細尋花香來處,有時竟像藏在深閨的美人,令你難覓。由于桂花香濃而遠揚,以是古詩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民間還傳說,縱然遠在天涯海角的游子,只要聞到桂花香,就會涌起思鄉之情,腦海里往往會浮現出田園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
桂花是南京較古老樹種
桂花的學名叫木樨,是南京較古老的鄉土樹種之一,據考原產中國,已有2500余年的種植歷史。江蘇及南京的產量一直在天下壓倒一切。據清代人甘熙《白下瑣言》紀錄:“城之西北歸云堂(在今挹江門周圍),其地四圍皆山,竹樹蔥茂……種桂樹數千株,有叢桂留人之意。”也許這是南京過去歷史上栽桂樹特別多的文獻紀錄。而靈谷寺一帶植桂的歷史,已有700余年,至今已擁有2萬余株桂樹,并有一株高達6米多、遐邇聞名的百歲“桂花王”。近年來新建的緯九路,就有長達千米的“桂花大道”,為打造“人文綠都”南京增色生輝。在南京市區,這座歷史文假名城的公園、庭院、公共綠地經常植桂,可說完全印證了中國傳統江南園林藝術中“無園不桂”的說法。桂花可分為以經濟價值為主的“生產花”和以觀賞為主的“觀賞花”兩大類。江蘇吳縣等地是天下著名的“桂花之鄉”,盛產的“生產花”被譽為“搖錢樹”;而南京等城市種植的“觀賞花”的藝術性在于結構,“兩桂當庭”是典型的中國傳統造園植桂的模式。筆者以為,“兩桂”并非完全拘泥于“兩株”。如南京的廖仲愷、何香凝合葬墓園的墓道兩側各植一排桂樹,恰到利益地立生長列,頗有氣焰地陪襯出墓主人革命家的高潔品質。位于南京紫金山麓,長眠著眾多中國、美國、蘇聯航行員的抗日航空義士公墓的植桂結構也與此大同小異。筆者曾倘佯于這兩地,想念先烈云水襟懷于松柏桂香之間,久久不忍離去。
高淳桂花曾經是貢品
南京市的高淳縣另有以桂花命名的鄉村和古臺。據清代光緒《高淳縣志》、《木樨王氏宗譜》(“木樨”即桂花,本文前述已提及)紀錄,南宋初年,山西人、進士王小山為避金兵入侵戰亂,南遷至高淳縣乳山之麓,厥后人代代繁衍生息于此。
身為北方人的王小山親愛江南的桂花,全心培育了一種芬芳馨香、花呈五色的奇異品種。花繁成林,蔚然形成大觀;厥后該村也因而叫“木樨村”。為保護桂林,并掩飾以人文景觀,王小山遂建以圍墻及高臺,臺門上大書“木樨臺”三字;臺中有賞花亭,亭上掛著“天香云外”匾額。至明代,由于該處桂花遐邇聞名,遂被列入貢品,這一下子使得這一小小村子名聲大噪。
豈知樂極生悲,每年來采花的宮廷使者胡作非為,不只踩踏當地莊稼,還乘機勒索錢物、中飽私囊。有位叫齊泰的尚書仗義執言,為民請命,向皇上奏請撤職了此項貢品。齊泰為此還作詩一首:“圣主當陽萬象新,敷天草木亦歸仁。中山地接南都(南京)勝,下邑花分上苑春。共訝秋香開五色,寧知淑氣轉三辰。窮檐已奉蠲除詔,豈復輸將困爾民。”詩的大意是說,天下大治,五色桂花出現祥瑞,幸運入選宮中;但若為采花而擾民則大煞風景,幸虧皇上圣明,除此弊政。今天看來,齊泰這位高官確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胸懷。這則故事為金陵桂花文化增添了一則悅耳美談。
應試及第為“折桂”
桂花綻蕊的歷程更是生命能量的大比拼、大釋放。一般在陰歷八月,桂樹碧葉間就鉆出萬萬點金色小蓓蕾。此時天氣乍涼還暖,有的年份還會像暑季般蒸熱。江南人遂稱這段日子叫“蒸桂花”。天氣愈蒸熱愈能催花發,終使小花蕾騰躍怒放、香醉金秋了。《南京歌謠諺語》中的一首《十二月花名節氣歌》,則道出了桂花盛開之際的節令和農時特色:“八月桂花陣陣香,農村早作已登場,交了白露不露身,正是秋高氣又爽”。
由于桂花大多盛開在中秋節前后,人們遂對它有特殊的喜歡和情緒,發生了“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說,寄托了許多美好的愿景。科舉期間,稱應試及第為“折桂”。約從民國起,校園也經常植桂,亦寓意莘莘學子學業有成,折桂留芳;和西方以“桂冠”饋贈卓越詩人、學者、競技英雄等是不約而同。南京人常為陰歷八月出生的女孩子取名桂花、桂枝、桂紅、桂香等,寓意優美、祥瑞。南京人甚而把此時上市的鮮嫩鹽水鴨取名“八月桂花鴨”,現在“桂花鴨”已成為南京市的著名特產品牌。過去,中山陵園酒廠利用陵園得天獨厚的桂花資本,釀造出濃香醇厚的桂花酒。但惋惜今天已不生產了。筆者日前在超市買的葡萄桂花酒,盡管并未便宜,但味道比陵園桂花酒要差多了,昔時的桂花酒才叫貨真價實。昔日秦淮醬品廠生產的“南京桂花醋”,口味特鮮,其桂花香味撲鼻,是秋季吃螃蟹的上好作料。江寧淳化的土特產“淳化桂花烘糕”,由大米、糯米粉作主料,桂花等作輔料,經小火慢烘而制成,香甜酥脆,適口開胃,尤適宜老人及病者食用。而金陵特廚胡長齡的特長佳肴“桂花仔雞”、“桂花干貝”,是金秋桂花盛開之際的時令美饌,尤其在上世紀二三十年月,成為中高等宴席的主菜。而陌頭名小吃“桂花糖粥藕”、“桂花糖芋苗”、“桂花赤豆酒釀元宵”等,則為廣大普通老南京人所鐘愛。
陳后主曾在南京修造“桂花宮”
昔人更有雅興,將桂花糕取名“廣寒糕”(“廣寒宮”是月亮的美稱),是大考之年應試士子饋客及自奉的佳品。據古籍《南都煙花記》紀錄,歷史上著名的風亡命國之君陳后主曾在南京為寵妃張麗華修造一座“桂宮”,系模擬“嫦娥奔月”的神話部署而成:圓門如月,障以水晶簾;庭內粉墻雪白,植一株桂樹,樹下置搗藥杵臼;張麗華常攜一只白兔漫步于庭中。云云風景情思、藝術境界,堪稱“人世天上”的奇思妙作。現在人關于桂花的藝術創作則注重于人世間的幸福美景。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具有“自敘傳”性子的小說《遲桂花》,締造了一種人情美和自然美(桂花之美)協調統一的藝術意境,讀后令人陶醉、難忘,至今仍有生命力,于近年被海峽兩岸劃分改編、拍攝成電視劇,引起了中原后裔同根共生的共識。記得臺灣省拍的片名叫《八月桂花香》。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news/16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