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梅花不僅在我國是珍貴花卉,在外洋也很受人喜歡,但外洋仍以東方栽植較多。日本的梅是我國傳去的,朝鮮也有。日本尚有“梅之會”的組織,并出書刊行專門刊物《梅》。到19世紀傳人歐洲,本世紀初傳入美國,現在天下各國均有栽植,但不及東方國家之盛。
梅花相傳到現在,已是花繁品茂。據2021年觀測,已有230多個品種。重要分果梅和花梅兩大系統。果梅可分青梅、白梅、花梅、烏梅等。花梅以觀賞為目的,按其生長姿態分,有直腳梅類、杏梅類、照水梅類、龍游梅類;按花型花色分,有宮粉型、紅梅型、玉蝶型、朱砂型、綠萼型和灑金型等。其中宮粉型梅較為普遍,品種較多。玉蝶型別有風姿,綠萼型香味較濃,尤以成都的“款項綠萼”為好。
梅的田園在鄂西、川東。據《本草綱目》引陶弘景的《名醫別錄》紀錄:“梅實生漢中山谷”,而“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花鏡》上說:“古梅多聞名于吳下、吳興、西湖、會稽、四明等處,每多百年邁干。”《花鏡》在梅的注解中說:四川大渡河上游的丹巴縣內,海拔1900~2000米的山谷地帶,雅礱江流域會理縣的海拔1900米的山間,都有野梅生長。廣西興安縣山區、江西與廣東接壤的大庾嶺,古代都是盛產梅的地方。廣東增城縣的羅浮山,向來以產梅花著稱于世,“羅浮”厥后就成了梅花的別名。
我國是梅的田園,賞梅勝地許多,江南勝地許多,江南一帶尤盛。而天下梅花之盛,莫過于蘇州鄧尉山和杭州西湖了。
蘇州鄧尉山及其四周山塢,遍植梅樹,以梅著稱。相傳鄧尉山因東漢太守鄧尉隱居于此而得名。宋代淳祐年間,有高士查某在山塢大種梅樹,厥后山民就以種梅為業,越種越多,以致各處是梅。據《光福志》載:“鄧尉山里植梅為業者,十中有七。”清代詩人張誠有“望衡千余家,種梅如種谷”的詩。鄧尉山四周的玄墓山、彈山、青芝山、銅井山等,也是千樹萬樹的梅花連成一片。花盛開怒放時,滿山盈谷,香氣四溢,勢若雪海,以至于清代巡撫宋犖即寓意在司徒廟西的山崖上,寫下了“香雪海”三個斗大字,今后名著吳下。相傳乾降天子曾先后六次到鄧尉山探梅賞景,并六賦《鄧尉香雪海歌》的長詩。在萬樹梅花掩映的半山腰,有座“聞梅館”,又稱“聞梅軒”。不遠處一偉大巖石上有一“梅花亭”,二者均為賞梅佳處。亭作五角形,銅鶴結頂,屋檐、石柱、石檻、瓦片均作五出梅花狀。整座亭子借喻宋代隱士林和靖“梅妻鶴子”的典故。與周圍梅花融成一體。亭旁,有乾隆天子于1751年來鄧尉山賞梅時的手書碑刻一塊。下得山來,山下倪巷村昔有清代潘遵祁的“香雪草堂”別墅。內有四梅閣,以宋代楊補之《四梅花巷》而得名。
梅開時節,滿山皆白,像墜入云海,分不清哪是云哪是花,閃閃銀波,在山間流光溢彩,秀麗無比。移目遠眺,山上山下,銀海漣漪,紅綠相間,彌漫無際。真有“入山無處不春枝,遠近崎嶇路不知”的感受。“鄧尉梅花甲天下”,鄧尉探梅,已成為吳地春游的重要勝地。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news/8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