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中國牡丹,花要碩大,花姿端麗,色彩鮮艷,氣息芬芳,有“天姿國色”之譽。自古以來,被作為祥瑞、幸福、繁榮茂盛的象征,備受歷代文人詩人的溺愛。尤其是古代畫家善于的題材。
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人開始用畫筆顯示牡丹的芳姿了。據劉來賓的《嘉話錄》一書中就有“北齊(公元550―557)楊平華有畫牡丹”的紀錄。唐代(公元614―907)牡丹實名于天下,畫牡丹者日盛。據董道《廣川畫跋》紀錄:唐代畫家“邊鸞(畫植物名家)所畫牡丹,妙得交易,不失滋潤”。五代南唐時(公元923―936)徐熙畫的《牡丹圖》,堪稱當時花鳥畫中的一絕,他締造了疊色漬染法,落墨較重,薄施丹粉,用筆秀氣,意趣生動,使牡丹內在美得以充分的再現。明代(1368―1644)畫家徐渭用潑墨法畫牡丹,是當時的創舉。他所作水墨寫意,兇惡豁達,文字精練,一掃前人機器做作之氣,使其所畫牡丹更具強烈顯示力。清代(公元1644―2021年)畫牡丹的畫家許多,成就較大的應推許被奉被為清初花鳥畫的正宗惲壽平了,他的“牡丹”潤秀清雅,自成一體,不有“惲”之稱。如他的《牡丹冊頁》圖繪折枝牡丹,婀娜多姿,花貌如玉,卻又被一枝彎曲的葉片,遮住半邊,大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態,王曾在冊頁上題贊道:“畫牡丹較易近俗,南田此本,妍精骨,真能追上北宋徐熙諸人,不僅凌跨明代花卉名家陳(道復)陸(治)已也”。他的設骨寫生法,后人爭相仿效。再如惲壽平的另一幅題為《國香春霽》的牡丹圖,整個畫面,承宋代遺風,色調清新,工致秀美。圖繪兩塊皺石,背后襯映著三枝牡丹,五朵初放和盛開的牡丹花,在微風吹拂的碧葉中,躍然紙上,花粉紅艷麗而不失淡雅,千瓣層層更顯雍容富貴,不是真花卻宛如天成。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info/11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