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垂柳銹病的癥狀及防治方式是什么?今天告訴大家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病原】病原菌是擬鞘銹柵銹菌(Melampsora coleosporioides Diet.)為轉主寄生的長循環型銹菌,在紫堇上發生性孢子和銹孢子,在垂柳上發生夏孢子、冬孢子和擔孢子。性孢子器扁平或球形,埋生于寄主表皮下,18.6~43.5μm×11.4~21μm。性孢子橢圓形或球形,無色,1.7~2.3μm×1~2μm。
銹孢子堆桔黃色、裸生。銹孢子串生、球形,桔黃色,外面有疣。14.2~26.0μm×14.3~24.7μm。
夏孢子堆生于葉片兩面,以葉背為多,呈桔黃色。初生的夏孢子堆單生、圓形,直徑0.1~0.5mm。后期夏孢子堆多數聚生,直徑1.5~2.5mm。夏孢子多數長卵形,少數卵形、橢圓形,桔黃色,外面有刺,20.1~28μm×13.2~18.2μm,壁厚均勻,1.7~2.3μm。夏孢子堆中混生有頭狀側絲,長33.8~65μm,頭部寬9.1~15.6μm,柄粗3.6~5.7μm,頂壁厚2.0~6.6μm,側壁厚1.0~2.3μm。
冬孢子堆生于葉片兩面,以葉背為多,散生或聚生,紅褐色、圓形,直徑0.1~0.5mm。冬孢子圓筒形,黃色,大小29.9~58.5μm×8.3~14.9μm,壁厚0.9~1.3μm,頂壁厚2.3~3.3μm。擔孢子球形,淡黃色,有一小突起,大小6.5~10.4μm。
【癥狀】垂柳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始發病。夏孢子堆生于葉片兩面,以葉后頭為多,少數生于嫩枝上。初生的夏孢子堆小,單生、圓形,直徑0.1~0.5mm。后期夏孢子堆大多集聚為直徑1.5~2.5mm的大堆,呈桔黃色。7~8月,葉片兩面充滿夏孢子堆,葉片因失水卷曲或早期脫落。8月下旬葉片兩面出現紅褐色,微隆起的病斑,是病菌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小,圓形、大小0.1~0.5mm。嚴重時冬孢子堆相互連片,仍以葉后頭為多。
垂柳銹病菌的轉主寄主為紫堇。紫堇4月下旬至5月初發病。病害在葉、莖、果實上均有發生,同時在受害部位出現淡黃色皰疹,皰疹上生有淡褐色點狀的性孢子器。相繼在其周圍發生皰狀隆起,皮破后露出黃色、粉狀的銹孢子堆。銹孢子飛散后,葉、莖、果即枯死。
【發生紀律】在內蒙古地區越冬的冬孢子,于4月下旬遇雨水或潮氣萌發發生擔子和擔孢子,東北地區則稍晚。借風力傳播到紫堇上,萌發發生芽管由氣孔侵入,7~10天后形成性孢子和銹孢子。銹孢子借助風力傳播到垂柳葉片上,萌發后由氣孔侵入葉內,7~13天發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可以頻頻多次侵染垂柳。8月下旬,垂柳病葉上形成冬孢子堆,以后隨病葉落地越冬。越冬后的夏孢子不能萌發。
垂柳銹病發生的早晚、輕重與昔時的濕度有很大關系。在呼和浩特,5、6月間開始發病。空氣濕度高的年份發病早而嚴重。以是,苗木密度大、透風透光不良、澆水次數太多或降雨多的年份,病害發生嚴重。另外,通常距轉主寄主最近的垂柳,發病也較重。
1~2年生苗木較易受害。幼葉受侵染后不只潛育期短,而且發病也重。在同樣條件下,展葉6天的幼葉接種夏孢子后,潛育期為7天,展葉30天的潛育期達13天。隨著苗木歲數的增大,其抗病性會加強。田間垂柳個體間,抗病能力有著顯著的不同。在感病嚴重的垂柳林內,也能見到零星分布的、毫無感病癥狀的單株。這種抗病植株的抗病機理及其開刊利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防治方式】本病防治重要通過營林和撫育措施,在苗圃育苗時,要選用抗病強的母樹做繁殖質料。造林時要根據造林地條件,確定適當的密度和澆水次數。在撫育管理時,要結合鋤草松土,鏟除林內外的轉主寄主,實時間伐和剔除長勢不良的植株,使群體結構保持合理的生態設置。一旦發病,可噴灑25%粉銹寧愿濕性粉劑800倍液,每隔20天噴一次,三次后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還可噴灑2,4-DJ酯1000倍液,消除轉豐寄豐,其效果可達92.5%。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info/14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