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劍麻為龍舌蘭科龍舌蘭屬的一個種,學名 agave sisalana perr。多年生草本。葉 片似劍,故名。原產墨西哥尤卡坦(yucatan)半島,1901 年引入中國臺灣,1928 年傳至海南省。曾在廣東、廣西、福建、云南、四川和浙江等省(自治區)南部試 種和舉行生產。 葉片蓮座排列,挺直,劍狀。青綠至黃綠色,肉質,邊緣無刺,間或有刺。 葉面蠟粉少,開花期2 月至3 月,花軸偉大,高約6m,中部徑粗8-15cm。圓錐 花序,花蕾淺黃綠色,花漏斗狀,裂片6 枚,雄蕊6 枚,雌蕊1 枚,子房下位,3 室。蒴果長形。玄色種子80-100 粒,扁平。落花后在花柄離層下方的芽點上 長出珠芽2000-3000 個。體細胞染色體數目有135、147 和149 三種,屬五倍體, 其雜交后裔不育。 纖維粗硬,雪白,有光澤。每公頃產干纖維1100-1900kg。 適宜生長的氣溫為27-30℃, 上限40℃, 下限16℃, 晝夜溫差不宜跨越7-10 ℃,適宜的年雨量為1200-1800mm,在陽光足夠、排水良好和中性到微堿性沃土 中,生長茁壯。耐寒力較低,易發生生理性葉斑病。 劍麻主、副產品為國防、工礦、漁航、農商、醫療衛生等事業不能缺少的物 資。主產品長纖維用于制繩、鋼絲繩芯、結網,供海防、漁航、工礦之用;亦可 制成墻紙、劍麻布、拋光輪、太陽帽、錢包、優質麻袋等物品。
種植技術
①采集結實、長10-15cm 的珠芽,在苗圃中分級育苗。每公頃8 萬株,行株 距50×25cm 或60×20cm,便于中耕,施腐熟麻渣肥,一年半中除草8-10 次。
②在苗圃中培育一年半,苗高35-45cm 重約1kg 時,挖苗剪干葉、去枯根, 隨挖隨種。植穴深7-8cm。
③栽植密度, 肥力中等的麻田, 每公頃栽植5000 株, 雙行定株, 大行距3-4m, 小行距1.2m 左右,株距0.7-1m;新墾肥沃土壤每公頃栽植6000 株;干旱、瘦 瘠麻田,每公頃栽植4000 株。
④幼齡期,大行間間種直立性豆科覆蓋作物,扁豆、灰葉豆(tephrosia candida dc.)、木豆、豇豆等。
⑤麻田每公頃施50t 腐熟麻渣作基肥,與化肥混 合使用;施硫酸銨200-400kg,過磷酸300-400kg,氯化鉀100-150kg。劍麻鈣, 酸性紅壤麻田每公頃施石灰1500kg,甚至5t。
⑥中國常見病害有莖腐病(bole rot),日灼病(sum scorch)。
⑦ 苗 圃 除 草 用 茅 草 枯(dalapon), 大 田 用 西 瑪 津(simazine)、 敵 草 隆(diuron)、2,4-滴、二甲四氯(mcpa)、草甘膦(glyphosate)等除草劑噴殺。
一.劍麻病害 重要病害有:劍麻斑馬紋病、劍麻莖腐病、劍麻炭疽病、劍麻黑斑病、劍麻 平行條紋病... 此外,另有劍麻炭疽病、劍麻黑斑病、劍麻平行條紋病、劍麻生 理葉斑病、劍麻帶枯病、劍麻褪綠斑駁病、劍麻紫色尖端卷葉病等病害
1.劍麻莖腐病
為害癥狀 病株葉片淺綠色。多數在割麻留下的葉樁上呈水漬狀濕腐, 發生黃褐色或紅褐色病痕,手壓之有汁液流出。腐爛逐漸伸張到臨近未割 的葉片基部,染病組織濕腐,麻葉萎蔫下垂。濕腐的葉基和莖干組織有臭 味。縱剖病株軀干,可見從染病葉基向內擴展而形成的黃褐肥壞死病痕, 病健接壤處有紅色暈圈。在葉樁切口、心葉軸心內可見許多玄色霉狀物。
病 原 屬半知菌亞門,黑曲霉菌,
防治方式
①施用石灰。施用石灰 既能防病,又能 增進,還能提高出麻率。一般 病田按0.5kg/株,非病田按0.25kg/株的用量施用,連施2~3 年;
②調整割葉期。感病田和易感病田的割葉期可調整到低濕期。原來6 月前割葉的提前至3 月上旬前割葉;原7 月后割葉的推遲到11 月上旬后割 葉。注重不要反刀割葉;
③藥劑防治。感病田和易感病田應在割葉后3 天內用40%滅病威200 倍或25%多菌靈400 倍藥液噴灑割口,藥液用量為20~25kg/666.7m ;
④培育和栽植抗病品種。
2.劍麻斑馬紋病
為害癥狀
劍麻斑馬紋病顯示葉斑、 莖腐和軸腐3 種不同的癥狀。 多數從葉片開始,進而感染莖、軸,以致整株死亡。感病初期,在葉面上出現黃 豆大小的淺色水漬狀病斑,以后迅速擴展,每天可達2~3cm,病斑繼續生長成 深紫色和灰綠色相間的同心環帶,邊緣黃綠色,中心逐漸變黑,有時溢出褐色粘 液。病斑老化時,壞死組織皺縮,呈深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同心輪紋,開成斑馬 紋狀葉斑。
病 原 重要致病菌屬鞭毛菌亞門,為煙草疫霉,其學名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其它的致病菌另有檳榔疫霉 p. arecae 和棕櫚疫霉 p. palmivora butl. 盛行紀律 劍麻斑馬紋病,在一個地區或一塊麻田的病害盛行多數不易突發 的,往往有一個從點到面,由輕到重的發生和生長歷程。斑馬紋病一年中的發病 階段大致可以分為點、片發病,擴大盛行和盛行勢下降三個階段。
病害發生盛行 與氣象因素,立地環境、麻齡、品種、種植管理措施及田間菌量等因素都有一定 的關系。根據定點觀測的效果,一年中病害發生生長的紀律,新老病區有所不同。 新發病區始病期遲,7 月以前只在少數麻株上發現,8 月以后病株增多,9—10 月病 情急劇上升并出現大批莖腐、軸腐植株,到達盛行高峰;10 月以后病勢下降,不出 現新病株,只是盛行期感染病的植株還會生長為莖腐、軸腐。往年發過病的田塊 始病期出現早,4 月就開始發病,6—7 月進入盛行期,直到10 月。
防治方式
(1)搞好麻田基本建設,締造晦氣發病環境,控制流水傳病時機,開設排水溝、 防沖刷溝和隔離溝,削減盛行傳播,盡管不在低洼積水地栽植劍麻。
(2)培育和使用無病種苗, 不在病田采苗,種苗較好自繁自育,苗圃地不要在 種過交替寄主作物某人畜車輛來往多的地方育苗,種苗要隨挖、隨運、隨種, 不 得聚積,以免發病。
(3)雨天盡管削減田間作業,在舉行田間管理割葉時盡管不損傷葉片,不造成 傷口。
(4)成立定期檢查制度,實時發現和清除病葉、病株。每年從5—6 月開始對 易發病的或去年發過病的田塊定期舉行檢查。 在延續雨天或臺風雨后要對所有麻 田作一次全面檢查,發現病葉、病株實時處理。
(5)化學藥劑防冶只限于發病的田塊,但效果不顯著。
案例:劍麻斑馬紋病在華南植麻區已有多年的發病歷史。據調查,在廣東雷 州半島部門劍麻農場發病早且普遍,造成的損失也較嚴重,如廣東農墾東方紅農 場,1973 年由于降雨較多,年雨量達2313.8 毫米,其中8-9 月較集中占1496 毫米。 是該場劍麻生長史上雨量較多的一年。 隨著雨量增多,斑馬紋病發生盛行,在1300 畝劍麻田中,發病麻田占51.2%,病株共達32.3 萬株,占總株數的7%,其中由于莖 腐死亡的達7.16 萬株,死亡率占發病株數33%。在1973 年—1986 年13 年間, 該場斑馬紋病盛行就有8 年,病情中等,局部重病或輕病的有2 年,對生產威脅很大, 嚴重影響劍麻的高產、穩產。劍麻莖腐病發病迅速,危害具有撲滅性,1987 年 —1988 年兩年病株25.3 萬株。廣東農墾東方紅、金星、火炬三個農場病區面積 達1.8 萬畝,占總面積13%,造成經濟損失260 多萬元。 通過劍麻莖腐病防冶措施 的研究,有用地控制了病害盛行,發病率由原來的7%降到1991 年的0.2%左右。
3.劍麻炭疽病
為害癥狀 葉片正反兩面都可感病, 初期葉片外面發生淺綠色或暗褐色 稍微凹陷的病斑,以后逐漸變為黑褐色。后期,病斑不規則,上面散生許 多小黑點。干燥時,病斑皺縮,纖維易斷裂。
病 原 colletotrichum agaves cav.,屬半知菌
防治方式
①搞好麻田衛生,割除病葉集中銷毀;
②采取合理的株行距,阻止栽植過密,保持麻田透風透光;
③冬前加強麻田管理,增施鉀肥,以提高麻株搞寒抗病能力;
④病害較重時,可用1% 波爾多液或用0.3%~0.5%多菌靈舉行防治。
二、劍麻蟲害 重要蟲害有象鼻蟲、紅蜘蛛、劍麻雪白粉蚧、劍麻莖天牛等。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info/14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