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山茶葉黃斑病毒病
癥狀 感病植株葉片出現黃色斑駁或彩斑,一般黃色。斑駁具有不同的形式,有時褪綠很輕,有時有不規則污斑或黑點?;ㄓ袝r也出現斑駁或大理石花紋。
防治方式 阻止用病樹接穗扦插,也不要用病株作砧木。
山茶黑點病
癥狀 感病葉片初出現小圓點,經一段時間形成圓形或橢圓形黑點,大小為2毫米-7毫米。病斑暗褐色至煙灰色,邊緣稍興起。有時在壞死區與健部間有一暗褐色帶。后期,病斑外面長出小黑點。
防治方式 摘除病葉,并噴灑75%百菌清600倍液,或0.15%高錳酸鉀液。
山茶灰斑病
又叫輪斑病、輪紋病,為山茶上普遍發生的一種病害。
癥狀 重要危害葉片,但也危害新梢。葉上病斑近圓形、半圓形,褐色,大小1-2厘米。擴大后病斑中心變灰白色,邊緣黑褐色,顯著隆起。病斑與周圍的健全組織界線分明。后期病斑上發生玄色小點,較粗大,嚴重時落葉。病斑發生于新梢時常造成新梢上呈褐色,長形,水漬狀,邊緣顯著,后逐漸凹陷,縊縮,不延續縱裂成潰瘍斑,大小3-4毫米,有時可達10-30毫米。較后病梢脫落。
防治方式
1、園藝防治 加強種植管理,使植株生長結實,提高抗病力,是防病的重要措施。例如適當增施有機肥、磷鉀肥。
2、人工防治 發病早期摘除病葉,削減侵染來源,也包羅越冬前病、落葉的清除,深埋或銷毀。
3、藥劑防治 新葉長出后,噴灑70%代森錳鋅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超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1:160-200倍式波爾多液,隔10天1次,6-9月間共噴4-5次。
山茶灰霉病
癥狀 病菌先從花瓣的尖端侵入。發病后,病部呈水漬狀,褪色。較后,花瓣變褐腐爛,花朵脫落。
防治方式
1、注重透風,降低濕度。
2、實時摘除病花,集中銷毀或深埋于土中。
3、發病初期,噴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撲海因1500倍液。
山茶日灼癥
癥狀 重要被害部位是葉片。受害較輕的葉片,在葉面發生淡灰白色、淡黃色和淡黃褐色傷斑,斑的邊緣界線不顯著,葉背相應部位不展現癥狀。受害較重的葉片,傷斑為褐色至黑褐色,邊緣較顯著,周圍略顯淡黃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傷斑中受害量重部位,出現長橢圓形,橢圓形或近圓形褐色壞死斑,顏色較傷斑顯著為淺,邊緣稍凹,與傷斑分界顯著。在壞死斑的正面和后頭為病菌所寄生,并發生小黑點。在少數露出較顯著的枝條上,亦可出現淺灰褐色灼傷斑。
防治方式 在夏天高溫季節,用蘆簾等物舉行遮蔭,可以有用地防止日灼。如系盆栽山茶,可以搬到有蔭處,阻止太陽直接照射。 在高溫干旱季節,應增添灌水次數,以不停彌補植株蒸騰所需要的水分,也可想法降溫,削減水分的蒸騰,如葉面噴水,地面鋪草等。在高溫期間不施或少施氮肥,適當施些鉀肥,以免枝葉徒長而肥嫩嬌弱,易遭灼傷。 在夏天高溫地區的園林綠地建設中,如需設置山茶,宜考慮栽植在較陰處。
山茶缺鐵黃葉病
癥狀 重要顯示在新梢的幼嫩葉上。開始葉肉先變黃,而葉脈兩側仍保持綠色,致使葉面呈綠色網紋狀失綠。隨病勢生長,葉片失綠程度加重,出現整葉變為黃色,葉緣枯焦,引升降葉。嚴重缺鐵時,新梢頂端枯死。
防治方式 改良土壤,釋放被牢靠的鐵元素,是防治黃葉病的基個性措施;適當彌補可溶性鐵,可以治療黃葉病樹。
茶黃毒蛾
又名茶毛蟲,屬鱗翅目、毒蛾科。國內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外洋分布于日本。茶黃毒蛾是山茶的重要食葉害蟲,除危害山茶外,還危害櫻桃、枇杷、柿、烏桕、柑桔、油桐、油茶、茶等。
為害狀 發生嚴重時能將山茶等的葉片食光,并可食害嫩枝皮層和花蕾。幼蟲體上有毒毛,人體觸及,會引起皮膚奇癢和紅腫。 形態特征 成蟲 雄蛾體長6-8毫米,翅展20-28毫米。雌蛾體長9-13毫米,翅展26-35毫米。雄蛾前、后翅棕褐色,稀布玄色鱗片。前翅前緣橙黃色,頂角和臀角各有1塊橙黃色斑,頂角黃斑內有2個玄色圓點。翅中部有2條黃白色橫帶,兩頭彎。卵 扁圓形,淡黃色。直徑約0.8毫米。卵塊橢圓形,上覆黃褐色絨毛。幼蟲 體長10-25毫米。頭部黃棕色,有光澤,具褐色小點。體黃棕色,圓筒形。各體節背、側面多具黑瘤數枚,瘤上族生黃色毒毛。
生活史及習性 一年發生2-4代。江蘇等2代地區,以卵在植株中、下部葉片的后頭越冬。成蟲有趨光性,日間伏于葉背或隱藏處,夜間交尾、產卵。每頭雌成蟲產卵100-200粒。卵產于植株中、下層老葉后頭,亦有產于枝干、枯葉或雜草上。未交尾的雌成蟲也能產卵,但卵塊小,或散產,卵不能孵化。卵的孵化盛期,一般在較早的卵塊孵化后5天左右出現。統一卵塊卵,常在一天內孵化完。幼蟲1-3齡時,有聚集性,常10-100頭集取食葉肉,3齡以后開始渙散危害。
防治方式
1、幼蟲聚集時,可摘除蟲葉。摘時不要觸及毒毛。
2、幼蟲發生初期,用90%敵百原藥、50%馬拉硫磷乳油、25%亞胺硫磷乳油、50%殺螟松乳油中任一種殺蟲劑的1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霧防治。
紅蠟蚧
分布與為害 分布于河北、山東、陜西和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外洋日本、印度、美國等有分布。多聚集于枝梢上吸收汁液、葉片上亦有寄生。樹體受害后,抽梢量削減,枯枝增多。
形態特征 雌蟲 橢圓形,后頭有較厚的蠟殼覆蓋。蠟殼呈暗紅色,長約4毫米,高約2.5毫米,頂部凹陷,形似臍狀。有4條白色蠟帶,從腹面卷向后頭。體極興起。蟲體紫紅色,觸角6節,第三節較長。雄成蟲體長1毫米,翅展2.4毫米。卵 橢圓形,淡紅色,長0.3毫米,兩頭稍細。若蟲 初孵時呈扁平橢圓形,長0.4毫米,暗紅色,腹端有2長毛。2齡時成廣橢圓形,稍突起,暗紅色,體表披白色蠟質,3齡時蠟質增厚。前蛹和蛹 蠟殼暗紅色,長形。蛹體長1.2毫米,淡黃色,繭橢圓形,暗紅色,長1.5毫米。
生活史及習性1年發生1代,以受精雌蟲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越冬雌蟲產卵盛期。雌若蟲蛻皮3次,第一齡約經20天;第二齡23天-25天;第三齡約30-35天。9月上旬成熟交尾后越冬。雄蟲第一齡若蟲期與雌蟲同,第二齡若蟲期40-45天,前蛹期1-2日,蛹期2-6日。雄成蟲8月中旬至9月上旬羽化,壽命甚短,僅1-2天。越冬雌蟲產卵于體下,產卵期長可達一個月。每雌可產卵200-500余粒。初孵若蟲離母體后移至新梢。聚集于新葉及嫩枝上,多在受陽光的外側枝梢上寄生,樹冠內膛枝葉較少。若蟲孵化后,離母體移至新稍定居后,即吸收汁液,并由泌蠟器官在蟲體后頭和胸部兩側排泄蠟質,后頭呈馬蹄形,側面呈黑點狀,均粉白色。以后蟲體逐漸長大,排泄物也逐漸長大,排泄物也逐漸增厚,雄蟲在前蛹期截至排泄蠟質物。雄蟲化蛹時,排泄一層較薄的白色蠟繭,化蛹其中。
茶細蛾
又名幕孔蛾、三角卷葉蛾,屬鱗翅目、細蛾科。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廣為分布。危害山茶、茶和油茶。
為害特點 將葉尖向葉后頭卷結成三角形蟲包,居于包內取食。轉移他葉時則另行卷包取食。一般一包內1蟲,偶然一包內有2-4頭幼蟲。幼蟲老熟后在蟲包上咬一孔洞爬出,轉移到下部老葉或成葉后頭靠近主脈處結繭化蛹,一般一葉結繭1個,也有的一葉上結2-3個的。
形態特征 成蟲 體長4-6毫米,翅展10-13毫米。頭、胸暗褐色。觸角絲狀、褐色。顏面密布黃色鱗片。前翅褐色,帶有紫色光澤,前緣中心偏基部有三角形金黃色花紋。后翅褐色,緣毛長。腹部后頭暗褐色,腹面金黃色。卵 扁橢圓形,長徑0.3-0.5毫米。無色,半透明,有光澤,近孵化時變混蟲。 幼蟲 體乳白色,半透明??谄骱稚瑔窝坌?。老熟幼蟲體長8-10毫米。頭小、胸部大,腹部由前向后漸細,呈圓筒形、半透明,能透見體內紫玄色內臟,體表生有白色細毛。腹足3對。
生活習性 安徽一年6代左右,浙江一年8代左右。各地都以蛹越冬。一般于次年4月上旬成蟲羽化產卵,4月中旬-5月上旬為第一代幼蟲發生期,5月中、下旬又出現成蟲產卵。各代發生不整齊,成蟲夜間羽化,以早晨前較多。有趨光性,夜間交尾產卵,日間不活動。通常羽化后2-3天開始產卵,卵單粒散產于嫩葉后頭,以芽下第一、二葉較多,約點總卵量以第一至第三代為多,均勻50粒左右,其它代僅15粒左右。成蟲暫停時,前、中足靠攏直立,后足與體平行,體、翅前端抬起,末尾緊貼于葉,似"入"字形。 茶細蛾發生的輕重與天氣條件和天敵等關系親熱,當氣溫跨越28℃時,成蟲產卵量少,壽命亦很短。天敵有金小峰、小繭峰等,寄生率高時可達80%。
防治方式 人工捕殺三角苞內的幼蟲。在幼蟲孵化初期噴布80%敵敵畏乳油、50%殺螟松乳油、50%辛硫磷乳油中的任一種殺蟲劑的1000倍液,或10%二氯醚菊酯乳油6000-8000倍液。
茶二叉蚜
分布與為害 國內以廣東、廣西、云南發生較多;亞洲熱帶地區、北非、中非、歐洲南部、大洋洲、北美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都有分布。為害茶、山茶、金花茶、可可、咖啡、柳和榕等植物。 為害狀 以成蟲和若蟲聚集在幼葉后頭和嫩梢上為害,也為害嫩芽和花蕾等。常造成枝葉卷縮硬化,以致枯死,亦誘生煤病或招至黑霉菌的孳生,使枝葉變黑。
形態特征 有翅孤雌蚜 體長卵形,長、寬1.8-0.83毫米?;钕x體黑褐色或桔紅色褐色。若蟲1齡若蟲淡棕黃色,體長0.2-0.5毫米。
生活史及習性 年發生十余代。以無翅孤雌蚜或老齡若蟲在樹上越冬,亦可以卵越冬。在華南整年均可孤雌生殖,冬季常為無翅孤雌蚜。越冬無翅孤雌蚜在次年山茶萌芽后胎生若蚜,為害春稍嫩葉嫩梢,以5-6月繁殖較盛,為害較烈。蟲口密度較大、葉老化或遇天氣不適宜時,即發生有翅孤雌蚜。在日均勻溫度18℃以上的晴天傍晚,風力小于3級時,遷飛到其他樹或新梢上繁殖為害。夏天氣溫高,并常有狂風雨打擊,蟲口數目下降,秋季蟲口又回升,為害秋梢嫩葉嚴重。冬季即以無翅孤雌蚜越冬,亦可在秋末發生有性雌、雄蚜,交配后產卵在枝上越冬。 在適宜季節每6-10天即可繁殖一代。一頭無翅孤雌蚜可胎生35-45頭若蚜,夏天也可胎生20-25頭;一頭有翅孤雌蚜可胎生18-30頭若蚜。有性雌蚜可產卵4-10粒,越冬成活率極高,早春險些所有孵化。日均勻溫度16-25℃,相對濕度70%以上,以及少雨的天氣,較適宜茶二叉蚜的發生。
防治方式
農業防治 冬季結合修剪,剪除有卵枝或被害枝,壓低越冬蟲口基數。在生長季節舉行摘心或抹芽,除去被害的和抽發不整齊的新梢。削減蚜蟲食料,以壓低蟲數。保護利用天敵 在氣溫高,天敵繁殖快,數目大的季節,應盡管不噴約或少噴防治,或噴用對天敵殺傷力小的選擇性農藥,以免殺滅天敵。或重點選噴蚜蟲為害嚴重的樹,保護天敵。在天敵數目少的樹上,可人工引移、釋放瓢蟲、草蛉等天敵清除蚜蟲。
藥劑防治 在天敵不足以控制蚜蟲為害的時候,應在春季及早噴約殺蚜,以免擴大蔓延,5-6月噴藥保護新梢,8月噴藥保護秋梢。可把握在25%的新梢上發現有少數蚜蟲時開始噴藥。防治蚜蟲的藥劑種類許多,有用或常用藥劑有:2.5%魚藤精500-600倍液;洗衣粉300-10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 菊酯類殺蟲劑:2.5%敵殺死乳油2500-5000倍液;20%速滅殺丁乳油5000倍液;2.5%功夫乳油5000倍液;20%滅掃利乳油4000倍液等; 低濃度有機磷殺蟲劑與機油乳劑1:70:3500夾雜液; 有機磷殺蟲劑: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40%毒死蜱(樂斯本)乳油1000-2000倍液;50%稻豐散乳油10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50%馬拉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25%亞胺硫磷乳油1000-12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000-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2000-3000倍液等。上述不同類型藥劑應當交替使用,有機磷殺蟲及菊酯類殺蟲劑對天敵的殺傷大,應當少用。
側多食跗線螨
又稱茶黃螨和嫩葉螨,屬真螨目、跗線螨科。被害植物有70種左右,常見的被害園林植物有山茶、茉莉、印度橡皮樹、銀杏、合歡等。
為害狀 重要危害嫩葉和嫩莖。被害部呈黃褐色或灰褐色,受害嚴重時,葉片沿外緣向葉背卷曲,葉肉增厚,葉片變硬變脆,嫩梢扭曲畸形。 形態特征 成螨 雌成螨卵圓形。長170-249微米,寬111-164微米。淡黃色至橙黃色,半透明。卵 橢圓形。長100-110微米。無色透明,將孵化時淡綠色,卵外面有縱向排列的白色小疣突,每行有小疣突6-8個。幼螨 初孵化的幼螨近橢圓形,乳白色,取食后為淡綠色,后體呈棱形,體末有顯著的分節現象,腹部末尾為圓錐形,著生剛毛1對。足3對。若螨 體長橢圓形,長150微米,體末分節消逝。足4對。
生活習性 一年一般發生20代左右,以雌成螨在被害的卷葉里、芽鱗間、葉柄裂縫、蚧蟲空介殼內等處越冬。在冬季溫暖地區,終年均可生長繁殖,無滯育現象。越冬雌成螨于翌年3-4月間出蟄活動,整年以6-7月危害較重。此螨在幼嫩部門棲息危害,重要在嫩葉上。在葉片上,多數在葉片后頭,少數在葉片正面。繁殖以兩性生殖為主。成螨性活潑,尤以雄螨為較。雌若螨老熟一進入成螨后即能交尾,交尾后1-2天即產卵。卵單產于葉背和芽尖。每雌產卵23.7-245.7粒,日均勻產2-4粒,產卵期15-60天,壽命4-74天,越冬雌成螨可達6個月左右。螨體可借風力、流水及苗木調運等方式而傳播,發生初期有一定危害中心,以后逐步擴散蔓延到各處。
防治方式
對引進的苗木、接穗、插條等,應負責檢查,如發現有此螨寄生,必須經過防治再引種栽植。防治藥劑可參照田間防治的藥劑使用。在發生期,可用40%三氯殺螨醇乳油1000倍液,或20%螨卵酯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0%氯殺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5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均有關良好的效果,如延續發生較多,可每隔5-7天再噴幾回。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info/14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