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潰瘍病是泡桐樹上一種新病害,該病害可為害泡桐、楊樹、核桃、蘋果等樹木。分布普遍,為害嚴重。
癥狀
潰瘍病多出現在2-5年生泡桐上,初期樹皮上有小型褐色水漬狀斑,并流出褐色膠液,后木質部變褐壞死,病斑失水后稍凹陷。樹齡較大的受害病斑顏色與健皮顏色相似,但后期病斑呈水漬狀,皮層組織腐爛,流出黃褐色液體,病皮干縮下陷,最后整株病死。死樹病部發生許多突起狀小黑點即為病原子座。
病原
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ex Fr.屬子囊菌亞門、格孢腔菌目。無性階段為群生小穴殼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子座位于寄主表皮內,較發達,呈玄色不規則形,成熟時通過表皮外露,大小為930-1168μm×358-550μm。子座內生分生孢子器和子囊腔,分生孢子器大小為200-210μm×180-200μm。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分生孢子大小為20-23μm×4.5-5μm,單孢無色,紡錘形。子囊腔4-5個群生,子囊腔為桃形,大小175-179μm×230-275μm內生棒形子囊,子囊有短柄,大小為46-49μm×11-13μm,內含8個子囊孢子,成雙行排列。子囊間有側絲。子囊孢子大小為16-18.4μm×7.9-9.2μm,單孢無色,近橢圓形。
發病特點
該病菌以菌絲體在病皮內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腔在已死的病皮和病死植株上越冬。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遇雨后釋放萌發,經皮孔侵入樹皮內,于秋末或春夏天出現數個小型水漬狀黑點。病班多出現在樹干背陰面,有時向陽面樹皮發生日灼處、或于初冬天氣突變,降雪降溫使根莖背陰面受凍處發病。品種中以白花泡桐和蘭考泡桐受害嚴重,2-5年生的幼樹易發病,病株多發生在庭院內外或片林內,農桐間作很少發病,林地積水或新移栽的幼樹,樹勢弱易發病。
防治方式
(1)因地制宜的選擇較抗病品種。
(2)加強種植管理,合理密植,營造夾雜林栽植,雨季注重排水措施,保持適當的溫濕度,實時清算病殘物,發現有病皮,應及早刮除銷毀。
(3)早春和晚秋,對庭院內外和成片林的泡桐幼樹,在從地面到1.5m處的樹干上涂石灰乳或波爾多漿舉行保護。早春刮除病斑,用25%多菌靈50倍液,或50%退菌特50倍液,或苯腐靈4倍液,或40%福美砷50倍液涂抹傷口,待藥液干后,涂黃油厚約1毫米,保護木質部。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info/145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