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漆樹膏藥病分布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貴州、陜西等省。漆樹(rhus vernicijera)枝干發生膏藥狀物后,枝枯葉黃,影響生長。湖南安化、花垣等縣幼林標準地調查,株發病率63%,重病區甚至達90%,有些植株枯死。
【癥狀】
漆樹膏藥病因不同的病原菌或不同的生長期而顯示為以下癥狀:
灰色膏藥病:發病初期在樹干和小枝上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灰白色菌膜,爾后菌膜擴展并多個結合呈不規則形大塊狀,直徑通常約1~5cm,顏色亦變為灰褐色或暗褐色。菌膜外面比較平滑,干后易脫落。
褐色膏藥病:枝干被害處出現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紫褐色菌膜,長寬一般為2~10cm,爾后逐漸變為栗褐色或暗褐色,外面呈天鵝絨狀,周緣比較整齊,有狹窄的灰白色帶。老時易龜裂。。
【病原】
病原菌為多種隔擔子菌(septobasidium spp.)現按其為害癥狀,劃分敘述于下:
茂物隔擔耳(s.bogoriense pat.)可引起灰色膏藥病。擔子果平伏,革質,棕灰色至淺灰色,邊緣初期近白色,質地松散,海綿狀,全厚0.6~1.2mm,外面平滑。下層是較薄的菌絲層,其上有直立的菌絲柱,粗50~110μm,高100~500μm,由褐色、粗3~3.5μm的菌絲組成。菌絲柱上部與子實層相連。近子實層外面的菌絲發生球形或亞球形原擔子,直徑8~10μm。從原擔子頂端長出有3個隔膜的圓筒形擔子,大小25~35μm×5.3~6μm。擔孢子長圓形,稍彎曲,無色平滑,大小14~18μm×3~4μm。
田中隔擔耳[s.tanakae(miyabe)boed.et steinm.]引起褐色膏藥病。擔子果平伏,被膜狀,外面天鵝絨狀,淡紫褐色、栗褐色以至暗褐色,初期圓形,后擴大直徑可達10cm,周緣部通常灰白色,全厚約1mm。組成菌絲呈褐色,有隔膜,壁較厚,粗3~5μm。子實層發生于上層菌絲層,原擔子無色,單胞;擔子紡錘形,2~4個隔膜,大小49~65μm×8~9μm;擔孢子彎曲呈鐮刀形,頂端圓,下端細,無色,平滑,大小27~40μm×4~6μm。。
【發病紀律】
病菌以膜質擔子果在病枝干上越冬。第二年發生擔孢子。擔孢子借風和昆蟲傳播,從皮孔和傷口侵入或穿透木栓層伸入內部吸收養料,在枝干外面形成菌膜。
蚧殼蟲與本病的發生有親熱關系。病菌利用蚧殼蟲的排泄物作為養料,而蚧殼蟲因有菌膜覆蓋而得到保護。菌膜上的擔孢子粘附于蚧殼蟲體上,隨蟲體爬動而傳播。以是,病菌與蚧殼蟲形成互利關系。在林間得到配合生長。例如,湖南省安化縣清塘區種植的漆樹幼林,桑盾蚧為害指數54,而膏藥病發生十分嚴重,病株率為46%;湖南省花垣縣有一漆林,桑盾蚧為害指數為68,膏藥病病株率達72.1%。
本病的發生生長與立地條件、漆林生長狀態有一定關系。在透風不良,陰涼濕潤的漆林發病重。以是,一般多發生在山腳山谷、密度大、樹勢哀弱的漆林。
【防治措施】
1.加強撫育管理:造林時密度要適宜。幼林期不宜間種高稈植物,以免林內太過陰濕,要使林內透風透光。
2.治蟲防病:用40%樂果乳劑400~500倍液,或用50%馬拉松乳劑500倍液噴灑。有的地方使用合成洗衣粉或在樹干的蟲體上刷黃泥漿效果也很好。
3.藥劑防治:中南林學院漆樹病害研究組,延續三年防治試驗效果說明;劃分使用抗菌劑(401)、25%多菌靈和代森銨400倍液噴灑或涂刷菌膜后,菌膜不再生長或干枯脫落。由此說明其防治效果顯著。防效在74%~100%;另外有的生產單元使用石灰水或波美3~5度石硫合劑或煤焦油舉行防治。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info/14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