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園林綠化城市建設已經成為我們城市建設的主流,大家在爭相加大對城市綠化投入的同時出現了一股攀比之風,如“景觀風”即一些地方過分的強調景觀,忽略了自然生態、民族文化、地域特征,建設了一些功能不健全的公園綠地,而且破壞了城市原有的自然風……
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近幾年來,園林綠化城市建設已經成為我們城市建設的主流,大家在爭相加大對城市綠化投入的同時出現了一股攀比之風,如“景觀風”即一些地方過分的強調景觀,忽略了自然生態、民族文化、地域特征,建設了一些功能不健全的公園綠地,而且破壞了城市原有的自然風……
近幾年來,園林綠化城市建設已經成為我們城市建設的主流,大家在爭相加大對城市綠化投入的同時出現了一股攀比之風,如“景觀風”即一些地方太過的強調景觀,忽略了自然生態、民族文化、地域特征,建設了一些成果不健全的公園綠地,而且損壞了城市原有的自然風貌;如“崇洋風”,即一味崇敬外洋的文化藝術,忽略了本土文化、本土樹種、傳統的園林藝術,建設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洋化工程”,造成了偉大的虛耗;如“奢侈風”,即片面的尋求用材的“高等次”、資金上的高投入,大量的堆砌修建小品和雕塑,效果既損壞了環境,又造成大量的高等的外來物種的死亡,虛耗了資金;如“政績風”,即一些地方把園林綠化建設作為一項“政績工程”來抓,新建的公園綠地反季節施工,低價中標,造成短工期、低質量;這些不良民俗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綠化成果,在高投入的同時得不到高的回報,因此我們要積極推廣節約型園林建設,以較少的資本和能源投入,得到較大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走出園林綠化建設中的幾個誤區。這里我對園林綠化建設中的幾點常見誤區談一點我自己的看法。
忽略鄉土樹種引進外來樹種
城市綠化應因地制宜,注重選擇本土園林植物和適合當地天氣條件的園林植物,穩重引進外來樹種。鄉土樹種就是本地區土生土長或稱地帶性的樹種。廣義上也可以包羅某些經過馴化已在當地長期種植、并完全適應當地天氣條件、生長良好的外來樹種。“鄉土樹種不是‘土氣’,它們在生活的土地上扎根,是自然選擇的效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一方水土養一方樹’。園林綠化考究適地適樹,‘翻譯’過來就是說:選擇鄉土樹種為城市綠化的主力軍,較相符節約原則。由于鄉土樹種苗木成本低,成活率高,管理較省事,不會因天氣變化而‘生病’。”實踐證實,這些樹種生長結實、冠大陰濃、抗寒、抗旱、抗污染、耐瘠薄土壤、適應性強,能施展較大的生態效益。
在晉城市區建設路、澤州路上,都生長有高峻的法國梧桐。這實在是外來樹種,但已經適應了晉城的天氣,可作為適宜的樹種。每到炎炎夏天,綠陰如蓋,行人行走在路邊,都市感應特別舒坦。而在太行路上的合歡樹,合歡樹給人們的印象是樹形風度瀟灑豁朗,合歡花正經秀麗,但合歡樹屬閩南鄉土樹種,不適宜我們這里的天氣變化,長勢不旺,病蟲害嚴重,連存活都成為難題,更談不上綠化效果了。
希望這些引進的外來樹種的運氣能提示人們,讓鄉土樹種成為城市綠化的主干才是較科學的選擇。
太過強調立竿見影忽略生態效益
在存土寸金的都市里,與其盲目地大鋪草坪,還不如多栽一些樹好。雖然草坪綠化奏效快,可生態效益卻大大低于樹木。放肆鋪設草坪已經成為較不受迎接的綠化方式之一。
園林專家以為,從投入來看,樹木和草坪的投入比例為1∶10,而發生的生態效益比卻為30∶1,相同面積的樹木制氧能力是草坪的幾十倍,樹木在改善城市小天氣、凈化空氣、削減熱量、降低噪音等方面也比草坪強20多倍。
據有關資料,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噸。草坪的修剪、除草、澆灌、病蟲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這也大大超出以樹木為主的綠地管理。這都和“節約型綠化”的思路格格不入。
許多城市為讓綠化速成,掉臂當地的自然、天氣條件,盲目栽植大面積的草坪以取代栽樹。在我國,城市綠化“草坪熱”從上世紀90年月初持續至今。但效果如何呢?以鋪草為主的綠化導致了“有綠無陰”的結果,有的城市綠地草坪比例過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卻找不到遮陽的樹木。
城市綠化大規模鋪設草坪在我國自信連開始。但專家以為,那是大連的生態環境所決議的,大連天氣干熱,土層薄,種樹難度大,只能先鋪草坪后逐步增添喬木。更重要的是大連市內多山林地段,輔以草坪,能形成較好的綠地景觀和生態效果。
提倡多植樹,少種草坪,并不是說完全拒絕草坪。問題在于,不能盲目地尋求大草坪,“歐式大草坪”并非適合所有城市。
現在國內城市綠化選擇的多是從外洋引進的冷季型草坪,不耐旱、虛耗水,缺一點水就發黃,管理用度也高。應逐漸縮小其栽植比例,代之以節水、耐蹂躪、耐旱、不用修剪的暖季型鄉土草坪。“雖然這些鄉土草坪一到10月份就變枯黃,但綜合效益要優于冷季型草坪。”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已經熟悉到冷季型草坪的問題,每年從我國入口草坪的比重逐漸增添。而在國內,對這一問題的重視還遠遠不夠。
現在,城市綠化草坪的應用量仍然過大,用地被植物更換草坪仍需要大力提倡和推廣。在園區管理歷程中,利用爬行衛矛、白三葉、小葉扶芳藤、錦帶等地被植物逐漸取代老化的草坪,既改變了景觀效果的單一性,又節約了管理成本。這些地被植物多數比較耐旱、耐陰,生長快,養殖力強,成坪時間短,綠期長,既可觀葉又可觀花,可粗放管理,養護用度低,可以栽植在喬木下,削減裸露地面,大大提高了生態效益,同時這類地被植物可以不停的養殖分栽,為園區綠化提供更多的綠化質料,如白三葉的栽植,其中的1/3是來自不停養殖分栽形成的。
違反自然紀律揠苗助長搞“速成”
雖然飽受指斥,但“大樹進城”這種名為造綠實為毀綠的做法仍在一些城市存在。
城市綠化要遵照自然紀律,不能揠苗助長搞“速成”。“大樹進城”之類的錯誤綠化模式不僅虛耗了大量寶貴的財政資本,而且也導致了異地原生態森林的損壞,晦氣于城鄉生態系統成果的施展。
所謂的“大樹進城”,就是從農村或山區購置大樹,移植到城市,其目的是為了盡快改善城市的綠化程度,提前建成森林型城市。在移植中,伴隨大樹進城的,還存在挖掉普通大樹換成“寶貴”大樹的現象。
“大樹進城”始于上海。從2021年起,上海共向市內移植了胸徑15厘米左右的喬木22種、5萬多株,兩年中耗資5000萬元。隨后,許多城市爭相仿效這一快速綠化城市的“捷徑”,在國內某市的“綠化方案”中明確劃定,要用1個月的時間,讓“萬棵大樹進城”。于是,那些深山老林中才能見到的高峻樹木紛紛在鬧市安了家。但守候它們的卻是:進城樹木大量死亡。在引進數以萬計大樹、珍稀樹種的某省會城市,移植大樹的死亡率跨越70%。更嚴重的問題在于,“大樹進城”是同對自然資本的掠奪和損壞聯系在一起的。專家指出,成年大樹一旦移植,樹體加速老化,2至3年內處于假活狀態,縱然3至5年確定成活,也大多在幾年,十幾年內釀成缺乏生氣的老樹,逐步損失環境生態成果。城市綠化不能靠成活的大樹“輸入”,應該立足于栽種樹苗,讓幼樹適應城市的土壤和天氣,自然地茁壯生長。
推廣節約型園林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辛的工作,建設(園林)主管部門開展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要全面落實科學生長觀,堅持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建設和節約并重、施展綠地成果為主景觀為輔的目的,走勤儉節約、科學建綠的道路,加大城市中心區綠地建設,全面保護自然地區為條件,以節水、節能、節約資金為目的,以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為支持,全面開展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在建設中少走誤區,真正做到少投入高回報。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57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