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一、危害泡桐叢枝病是泡桐的重要病害,從苗木到大樹均可發病。苗木和幼樹發病率一般為5%~30%;6~7年生的樹發病率可達50%,嚴重區在80%以上。幼苗及幼樹病重者昔時枯死,大樹則影響植株生長。
二、癥狀在枝、葉、干、根、花部均可顯示畸形癥狀。常見的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叢枝型,即在個別枝上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發,叢生許多纖細小枝,節間變短,葉序雜亂,葉片小、黃且薄,有時有的葉片皺縮。病枝上的小枝又可抽出小枝,云云重復數次,小枝愈來愈細弱,葉也愈來愈小,小枝多直立,整個叢枝呈掃帚狀。幼苗發病則植株矮化。另一種是花變枝葉型,花瓣釀成葉狀,花柱或柱頭生出小枝,花萼顯著變薄,花托多裂,花蕾變形。病苗翌年發芽早,萌芽密,且集中于近根約10厘米處,頂梢多枯死。刨開土壤,其地面下根系也呈叢生狀。病枝常在冬季枯死,其樹皮壞死。
三、病原病原為類菌質(MLO),其形態為圓形或橢圓形。
四、發病紀律病害可借嫁接、病根繁殖、病苗的調運傳播;病菌可通過前言昆蟲取食,如煙草盲蝽、茶翅蝽傳毒。病原侵入泡桐植株后引起一系列生理病態化,病葉葉綠素含量顯著削減,粗卵白質削減,過氧化氫酶活性顯著降低,從而導致樹的同化作用降低,能量積累削減,枝葉出現瘦小、黃化、營養不良而逐漸枯死。病原在樹體內可嚴重滋擾葉內氨代謝,導致枝葉增生,樹木出現病態。有時泡桐受侵染后不顯示癥狀,這種無癥狀的植株有可能被選為采根母樹。用病枝葉浸出液以摩擦、注射、針刺等方式接種泡桐實生苗,均不發生叢枝病;種子、病株土壤也不傳病。不同地理、立地條件和生態環境對叢枝病的發生蔓延有一定關系,發病有一定的地域性,高海拔地區往往較輕。用種子育苗在苗期和幼樹未見發病。實生苗根育苗代數越多發病越重。根繁苗、平茬苗發病率顯著增高。泡桐不同品種類型發病不同大。一般蘭考泡桐、楸葉泡桐、絨毛泡桐發病率較高,白花泡桐、川泡桐較抗病。
五、防治措施
1.培育無病苗木。嚴格選用無病母樹供采種和采根用。注重從實生苗根部采根。采根后用40℃~50℃溫水浸根30分鐘,或用50℃溫水加土霉素(濃度為1000×10-6)浸根20分鐘有較好防病效果。不用留根苗或平茬苗造林,發病嚴重的地方較好執行種子育苗。
2.實時檢查苗圃和幼林地,發現病株實時刨除銷毀。
3.對病枝舉行修除或環狀剝皮。由于病原物在寄主體內隨寄主同化產品運行,可在春季泡桐展葉前,在病枝基部將韌皮部環狀剝除,環剝寬度因環剝部位的枝條粗細而定,一般為5~10厘米,以不能愈合為度,以阻止病原因根部向樹體上部回流。夏天修除病枝,用利刀或鋸把病枝從基部切除,傷口要求滑膩不留茬,注重不撕裂樹皮,切口處涂1:9土霉素堿、凡士林藥膏。若有新萌生的病枝可再次修除,使病原不能下行到根部。
4.藥物治療。泡桐發病后,及早用1萬單位/毫升的獸用土霉素堿或四環素溶液,用樹干注射機髓心注射或根吸治療。詳細方式如下:髓心注射。1~2年生幼苗或幼樹髓心松軟,可直接用針管將藥液注入髓部;大樹可于樹干基部病枝一側上下鉆兩個洞,深至髓心,之后將藥液逐步注入其中。根吸治療。在距樹干基部50厘米處挖開土壤,在露出的根中找1厘米粗細的根截斷,將藥液裝入瓶內把根插入,瓶口用塑料布蓋嚴,經一準時間后,藥液就被樹體吸入。
5.葉面噴藥。在苗木生長期間用200單位的土霉素溶液噴灑1~2次,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6.5~6月對傳病前言昆蟲實時舉行藥劑防治。
7.選用抗病品種造林。
(來源:河北科技報)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info/16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