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李迎春(左)解說溫室月季種植管理技術,修剪方式。受訪者供圖
李迎春還記得初到拉薩時在飛機上向下俯瞰的情景,青藏高原層巒疊嶂,但山體看起來灰禿禿的,少有綠色。通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調研他發現,原來這幾年拉薩造林從陜西、甘肅等地調來的苗子,到了高原也有“反映”,成活率較低。
作為來自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援藏干部,在拉薩的一年多里,李迎春通過推廣新技術讓拉薩的北山長出綠林,也為當地培育了一支帶不走的園林高技術專業技術隊伍和農牧民施工隊伍。
高原用上世園會造林新技術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黃垡苗圃副主任李迎春是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干部,2021年7月被選派到拉薩,擔任圣地生態園林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來拉薩的頭兩個月,李迎春頂著高原反映,對拉薩周邊山體和公司近年來實施的造林工程舉行了實地調研。“這幾年造林,大部門是從內地陜西、甘肅等地調過來的苗子,樹木到了高原也有‘反映’。”由于山上缺少土層和水源,每年栽植的苗木,不到一半能成活,且大多干枯消瘦,變黃的樹苗在山體上形成“禿斑”。
近些年,北京園林綠化高質量生長有許多先進技術和經驗,是否可以應用在高原上?李迎春想到了“控根容器育苗技術”。在北京,這項技術已經在世園會、副中心、冬奧會等重點工程造林中大顯身手,有著“一夜成林,一夜成景”和“移動森林”的美譽。
利用“控根容器育苗技術”培育的樹苗根系發達,從苗圃搬到山上栽植,根系很少受損,只用一個星期就能進入正常生長狀態。2021年,李迎春申報了“鄉土樹種控根容器育苗技術研究推廣”援藏項目,兩處苗圃培育出的樹苗成活率到達90%以上。去年在拉薩北山栽植的萬棵樹苗順利熬過了嚴寒的冬日,現在綠油油的長勢喜人。今年,綠化人員又在寶瓶山種了3萬多棵樹苗。
留下帶不走的技術團隊
如何把技術留在拉薩?較重要的是要培育一支帶不走的技術團隊。李迎春注重到,拉薩當地林學專業的綠化從業者非常少。為此,他將公司和拉薩林草局的年輕技術人員集結成15人團隊,帶領他們全程參與土地平整、區劃定點、容器安裝、苗木栽植、修剪管護等各個環節,逐步培育起一支園林高技術專業技術隊伍。
作為扶貧項目,綠化施工人員大多是來自高海拔地區的藏族群眾,他們以往靠體力用飯,每年只有三四個月有活兒干。李迎春專門找來了翻譯,手把手教授施工人員育苗方式和精細化管護方式。現在,這些工人每月能拿到四五千元,從栽植到管護,一年有10個月的時間可以打工掙錢。“今年,我們的項目解決了20人就業,將來他們技術成熟后,可以轉型技術型工人。”
對話
將著力于鄉土植物種質資本
新京報:除推廣育苗技術,還做了哪些工作助力當地生態建設?
李迎春:我還希望網絡、保留、繁育和推廣當地鄉土植物種質資本。今年我在著手網絡日喀則、山南等西藏高海拔地區鄉土樹種的種質資本,研究和推廣它的繁育技術。將來,我也將選擇其他省市抗寒樹種舉行馴化工作,豐富拉薩當地生物系統多樣性。
新京報:在提升當地人才隊伍貯備方面,你另有哪些設計?
李迎春:現在我利用援藏項目,為當地園林技術人員提供交流來往學習時機,今年組織兩批人員到北京學習,每批學員10人,學習10天讓他們對高質量園林綠化生長有了感性熟悉和更深的了解。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info/17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