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牡丹,天姿國色、花中之王,是富貴、祥瑞、繁榮茂盛的象征;切花牡丹是一種高等次、高價值的花材。現在,日本是切花牡丹是重要輸出國。(一)切花牡丹的生態習性牡丹性宜燥懼濕,具有肉質根,深根性;宜栽植于土壤深厚、土地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質壤土中。忌鹽堿、澇洼地。在其生長歷程中形成了“性宜寒畏熱,喜燥懼濕,生于高敞向陽而性舒”的習性,切花品種牡丹更要注重這一點,才能提高牡丹切花的質量、產量,提高效益。(二)切花牡丹的品種選擇切花牡丹品種選擇適宜與否,直接影響到切花的質量,可根據不同品種的特征和生產、銷售及客戶的需求。適宜作為切花的牡丹品種應具備以下特點:1、成花率高,豐花性強;2、花開水養時間長、耐貯藏;3、花色鮮艷,花型優美正經;4、花蕾呈圓形或扁圓形,忌頂端部門易開裂的;5、花瓣質地硬,瓣化程度不需過高,花朵不必過大;6、花枝花梗硬挺直立,支持力強;7、新枝年生長量大,剪切有足夠的長度;8、葉柄短且平展,葉片以中、小型為好,葉片平整有光澤,無黑點;9、生長勢強,萌蘗力強,成枝力高,抗病蟲害,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宜于作切花的牡丹品種:春紅嬌艷、百園紅霞、朝衣、冠世墨玉、景玉、紫二喬、金星雪浪、花王、太陽、海黃、二喬、青龍鎮寶、天香湛露、迎日紅、銀紅巧對、俊艷紅、繡桃花、粉中冠、青香白、香玉、綠香球、鳳丹等。(三)切花牡丹的種植與管理切花牡丹的種植管理既不同于普通牡丹商品苗的管理,也不同于牡丹促成種植苗的管理,它具有獨自的管理特點,緣故原因是每年需采切部門花枝作切花,同時又須培育出新的枝條以備來年采切。1、根據切花牡丹的生態習性,栽種前要選好地塊,施足底肥,深耕耙平;栽植密度以80厘米*80厘米即可,不能過密,也可大小行間作,大行100厘米,小行70厘米,株距70厘米。2、整平土地后,根據種苗的品種、大小規格,于每年9月上旬―10月上旬為較佳栽植時間。挖穴栽植,穴口20厘米見方,深達30―40厘米,將分株苗或嫁接苗放置于穴內,使根系分布均勻,填土并搗實,使土壤和根系慎密結合,較后封土越冬。3、定枝拿芽是切花牡丹種植的重要環節。栽植第一年春基本上不需要作此項工作,第二年春根據植株的生長情況有選擇地保留3―5個枝條,以備第三年切花用;第三年春可保留5―7個枝條(萌蘗枝),使其分布均勻,繼續培育作為第四年的切花枝;以后根據切花牡丹的生長勢,循序漸進保留萌蘗枝。4、牡丹根系發達,具深根性,需肥量大,栽植后必須每年追肥,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牡丹追肥以有機肥為主,復合肥為輔,以冬春牡丹休眠期為主,花后肥為輔的原則,葉片噴施作為需要的彌補。追肥采取普施、穴施、溝施的方式。有機肥采取每2000―3000千克腐熟好的大糞干或200―400千克豆餅或棉籽餅施入土內;花后肥以香油渣、復合肥為主。施肥后如土壤過干,則需澆水一遍,較好用河水或坑塘存積的雨水;澆水不能過大,否則易傷根。根外追肥于花前、花后牡丹生長季節舉行。5、切花牡丹種植應注重防治牡丹病蟲害。病害有:葉斑病,重要危害葉片,防治方式是于花后每7―10天噴灑500倍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水溶液,立冬后集中銷毀病、殘葉。紫紋羽病為根部病害,防治方式是清除病根;用500倍多菌靈液澆根;栽植前用100倍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液浸根;輪作換茬。蟲害有:地下害蟲螻蛄、蠐螬、地老虎。防治方式是施肥同時拌入辛硫磷毒餌鴆殺,也可春季拌毒餌捕殺。地上害蟲:食葉、芽害蟲,于花后,結合噴灑殺菌劑加入殺蟲劑如甲基1605、久效磷,每7―10天噴灑一次。“中華鋸花天?!钡姆乐危涸谀档じH部打孔3―4回,每孔放一片磷化鋁或將有害蟲的苗木放在密閉的空間內熏殺,殺滅樂成率達100%。(四)采切與包裝適時采切,能使牡丹切花保持更長時間的新鮮狀態。切花牡丹一般于花蕾透色后,變暄前采切;這樣有利于保證牡丹花的正常花色,有利于貯藏和運輸。詳細采切時間是每天早晨露珠干之前,采后立刻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實時修剪,去掉下部多余的復葉。根據客戶的要求分級、分類綁扎,包裝。(五)貯藏與保鮮牡丹鮮切花采切后,首先要給足養分、水分,舉行保鮮處理。水養保鮮溶液配方:葡萄糖15克、蔗糖5克、硼砂50毫克、硫酸鉀450毫克、硫酸鋁銨250毫克,取上述均勻夾雜物15克,加入醫用氯霉素3毫升,放入花瓶清水中,可延伸鮮花壽命5倍左右。對于不能實時出售的牡丹切花應舉行冷藏干貯,貯藏的溫度為0―0.3℃。貯藏前舉行給養處理一次。貯藏切花牡丹處理方式:首先用4毫摩爾STS處理10分鐘,再用4%蔗糖溶液浸泡8―12小時,這樣可保持4―8周,切花牡丹仍能正常開花。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info/173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