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在婆媳矛盾中,俗語總用“三夾板”來形容丈夫的職位。而在世博園區,草坪似乎成了一塊文明的“三夾板”,它毗鄰的“婆婆”和“媳婦”劃分是園區管理方和游客。
“三夾板”的尷尬顯而易見。管理者對園內一些草坪被“無辜”踩禿既心疼、又生氣,換句話說,“婆婆”指責“媳婦”沒有照顧好“丈夫”。但游客也有委屈:草坪豈非僅僅就是一個鋪排?“協調伉儷”較大,“婆家”家規何須這么嚴。草坪“夾板困局”的破解之道在哪里?
“開放草坪”遭遇現實尷尬
對于公共草坪是否應該開放,部門有識之士早已提出看法。他們枚舉圣彼得堡、法蘭克福、悉尼、羅馬等地的經驗,哪里的草坪全都對人開放,不僅能坐能躺,而且可以奔跑、踢球。他們提出,這種“人與自然”的協調情景,國內應該借鑒。草坪不僅是風景,更有實用價值;不僅要提供視覺美感,更要通過與其親近帶來生理滿足。
平心而論,世博會的草坪十脫離放。也相符事實。但世博草坪遭遇的,不僅是大客流和文明素質的危險。
記者在世博園中發現,許多綠地上確實已經沒了草,但游客們多數情況下是迫不得已才在草坪上“走出一條路”。這些草坪要么無謂地成為通行障礙―――好比中國省區市館周圍,長長的花壇將場館出口與大馬路離隔,要趕往其他場館,不從草坪上抄近路,就得繞道幾十米;要么位于交通“瓶頸”―――好比南非館周邊,人行道比較窄,游客為了通行,不得不走上路邊綠地。雨天,“土路”雖然泥濘不堪,但依然能看到許多腳印,這說明游客的通行需求是何等迫切。
事實上,只要不是交通要道,大部門綠地都保護得不錯。有些地方,時不時有游客坐下,草坪雖不如天下杯足球場那般平整,但依然可以用綠草茵茵形容。
一個聞名的案例對我們應有所啟發―――迪斯尼樂園以“一切為游客”而著稱。在奧蘭多迪斯尼開園之初,園方有意不劃定道路,而是在曠地上種草。半年后,自然而然被游客們踩出路來。沿著這些“自然路”,園方立刻鋪設人行道。這一方案被譽為“全球較佳路徑設計”,得到了國際大獎。
回到世博園,對管理者來說,更關注不應是草,而是人。如“以人為本”,就能把“不文明”變為時機―――現在,園區內部門“熱門草坪”已鋪上了石板路,游客的腳步現實上已成為完善服務的高效“指南”。
“撤去圍欄”能否輻射世博外
1個多月前,國內的大河網曾開展了一項網上調查,跨越80%的網友表示,贊成城市公共草坪向游人開放。在多數人踩入草坪時都無法做到“心安理得”的條件下,這個調查效果更值得思索。
要滿足大眾“開放綠地”的呼聲,不僅要撤下圍欄。
管理者需全面成立“以人為本”的意識,特別是在草坪的“實用性”和“觀賞性”之間,作出更有利于國民的選擇。現在,國內許多城市往往傾向于栽植四季常綠的草種,但一般而言,這種草禁不起踩踏;而能踩踏的,往往又會在秋冬泛黃。
在上海動物園,10萬多平方米的草坪365天向游人開放,用的所有是不怕踩的草種,雖然不能常綠,但園方說:“冬天草不綠,換個角度看也是一種季節分明的體現。”而且,對草坪上被踩出的道路,也以為“沒需要刻意修補”,“草叢中的小道挺有味道”。這就是“以人為本”之下的寬容和審美。
需要更“以人為本”的也包羅媒體和社會。對于“踩踏草坪”,外洋媒體顯然更為寬容。一家日本媒體載文稱,夏天里,上海世博園有云云一片樹蔭和草坪以供避暑,是游客的幸福。事實上,不應隨地吐痰、不能加塞插隊“放之四海而皆準”,但草坪上的文明觀則更具彈性。
“以人為本”固然需要游客的回應,所有人都應該成立起更強的公民意識。“不危險一根草”雖然沒有需要,但“不留下一片垃圾”也是必備的文明修養。在必須的養草期,游客也應配合養護方,自覺停下腳步。
“以人為本”也需要科技的支持,如果能培育出更耐踩踏、更具觀賞性的植物新品種,草坪將更“包容”。
如果所有人都能盡自己的一份積極,“草坪”就不會成為文明的“三夾板”,城市也能讓生活更美好。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news/1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