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再現牡丹文化法華盛景 法華鎮路重現四橋一牌樓
今天(4月18日)下午,以“情系牡丹、凝聚新華”為主題的第八屆新華社區“法華牡丹節”開幕式將在上海影城舉行,新華社區政務微博正式開通。在法華鎮路近香花橋路上,以牡丹文化勾勒的昔時法華盛景最近重現,早年最為著名的四橋一牌樓再度回到這里,充滿了濃濃古韻與文化氣息。
法華鎮曾為上海第一大鎮
法華地區最初興起于北宋開寶年間,公元970年在這里建起了法華禪寺。之后又建起了觀音慈報禪院、翠竹庵、韋天廟等,寺廟吸引了四方香客有人,一時商賈紛至、冠蓋往來。宋高宗南渡時,不少達官朱紫相繼遷徙至此,寺院周圍民宅眾多。根據紀錄,在南宋初期,洛陽花匠到南方逃亡,將洛陽牡丹帶到法華鎮,還首創了法華牡丹嫁接法,育成了以盆栽為主的牡丹精品。昔時鎮內諸園公館,無不栽種牡丹,一度盡享“小洛陽”的盛名。該地區在明代在生長為鎮,因寺得名。法華古鎮甚至比上海建縣(1291年)還早321年,昔時被譽為上海第一大鎮,鎮內市井長三里,分為東鎮和西鎮。
作為上海西部的重要集鎮,鎮上衡宇櫛比、店肆林立。法華鎮路一帶更是形成從宋代至上世紀初的十幾處著名景點,包羅翠竹庵、廣譽堂、嘉蔭堂、何家橋、王家祠堂、思本橋、香花橋、贊育堂、眾安橋、棣鄂堂、法華禪寺、新木橋、郁氏山莊、種德橋等。昔時的法華浜上大小橋梁共有17座。惋惜的是,2021年時,法華鎮一帶填浜建路,原先的橋均被拆除。
盡管昔時盛景已不存,但法華牡丹的情結與文化卻始終影響著現在棲身在新華社區的人們。在法華鎮路靠近香花橋路周圍,包羅一個牌樓、四座橋以及雕塑、牡丹石等在內的景點再度重現,在現代的高樓大廈之間展示著“法華遺韻”與牡丹文化。
四橋一牌樓再現昔日歷史
記者看到,寫著“法華遺韻”四個大字的石牌樓巍峨聳立,模擬昔時法華古寺外的牌樓而建,牌樓中心鑲以木板,記述了這里的昔時歷史。
順著牌樓由東向西則建起了四座橋,東側第一座木制的小橋為思本橋,是2021年上海縣紳士趙某,為追祝母親八旬仙壽而捐資制作,表示不忘本的意思。原址在現今法華鎮路188號周圍。
眾安橋是清代初期制作的石板橋,沒有扶欄,可通小車,其名為取大眾通行過橋平安無事之意。橋被毀后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里人募款重修,原址在今天的法華鎮路100號周圍。
雕有牡丹等各色花朵的香花橋大氣美觀,它曾是北宋開寶三年興建法華禪寺時修建的橋,當時門前有浜,為便民往來便修筑了一座石橋。橋有一孔,雙方有扶欄,高峻壯觀。周圍有栽植牡丹著稱的香花卉堂,因此取名“香花橋”。2021年原址在今天的法華鎮路521號周圍。
寫有綠色橋名的種德橋原是韋天廟前的木橋,南北向跨法華浜,俗稱廟橋。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里人瞿日山等倡議改建石橋,并立碑紀錄。因修橋是造福鄉里的善舉,因此名為“種德橋”。原址在今天的法華鎮路820號周圍。
在小橋穿梭之間,另有彈琵琶、下棋、吟詩等的昔人雕塑和牡丹石等,充滿了濃濃古韻。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news/16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