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坐落于金寨境內,距今一千兩百多年的中國桂花王樹
響洪甸水庫的修建,改變了當地農民的栽植習慣。原先,沿線農民大多栽植板栗,不僅要打農藥,還會造成水土流失,現在多數改種茶葉或毛竹。在記者采訪歷程中,還巧遇中國桂花王——位于響洪甸水庫下游桂花村一棵歲數跨越1200歲的桂花樹。借此老樹,四周農民都種上了可以修養水源的桂花。
水庫移民改種茶葉修養水源
我們沿著蜿蜒的山路,從金寨縣城行駛臨近兩個小時,才到達庫區。正值蓄水季節,水庫下游西淠河水位卻是滿滿的,險些溢登錄邊來。而兩岸,更是充滿了茶樹和桂花樹。據偕行的皖西日報記者楊西介紹,如果趕在春天來這里,還可以實驗自己采茶,初秋則是滿山的桂花香。
麻埠鎮響洪甸村是響洪甸水庫下游第一個鄉村,全村4800多人,大部門是因水庫修建從下游低洼處,搬上山腰的移民。水庫的修建,也改變了這些人的生活。“我們這以前農民都種板栗,要打藥,還易造成水土流失,對保護水源極其晦氣。這幾年,板栗基本上不搞了,改種經濟效益更高的毛竹、茶葉和桂花,生長‘一村一品’。這些經濟作物不需要打藥沒有污染,而且葉片綠又豐富,能修養水源。”響洪甸村村支部書記舒先康告訴記者,該村的齊頭山是六安瓜片的原產地,茶葉是村里的特色經濟作物,該村的人均年純收入跨越5000元,在金寨算是處于中等偏上程度。在集市的兩旁,間或有不少“××茶廠”的字樣,舒先康自己也開辦了油茶和茶葉合作社。“當村干部一個月只有津貼600多元,我兒子在合肥上大學,靠這點人為不能養家呀。搞合作社一年能賺個一二十萬。”舒先康的兒子在安徽農業大學讀書,他的計劃是兒子結業如果在省垣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回鄉跟他一起干,“好歹有個產業,能養活自己”。
庫區移民的生活習慣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現在響洪甸村村民吃的都是井水,雖說自然的山泉水水質沒問題,但用壓井有諸多未便——冬天山區氣溫低,極易結冰,夜晚壓井井口需要用棉襖包著,第二天早晨井談鋒氣不被凍上。“我們兩庫之間奉獻這么多,卻一直沒吃上自來水,老國民忠實呀。不外,6月13日李斌省長來我們村視察開座談會時提到,已經開始計劃設計自來水廠和垃圾場。”舒先康笑稱。記者幾日后在六安市水利局采訪,無意間看到了關于響洪甸村修建自來水廠的審批方案。看來,用不了多久,響洪甸村村民就會用上自來水。
千年桂花樹孕育“桂花村”
這里不僅是六安瓜片的正宗原產地,也誕生了“中國桂花王”——生長在麻埠鎮桂花村花石沖的國家級古樹,專家推測這棵老樹壽命已長達12021年,是名副著實的“桂花王”。正是由這棵老樹孕育新芽,該村村民都種上了桂花樹,形成了特色桂花產業,地名也改為“桂花村”。
記者在樹主孫愛軍家看到了這棵老樹,樹高約莫五層樓高,兩小我私人合抱抱不外來,樹身部門已斑駁,尚有些地方裸露在外。經安徽省有關權威及上海交大楊康明、南京林業大學向其柏等專家觀測判斷,該樹樹齡已逾千年,品屬金桂,每年產桂花約150公斤,為安徽桂花樹之王,也是現在為止國內發現的最大、最古老的一棵桂花樹,在天下上都屬罕有。“據祖上說,我們家是四五百年前從外地搬來這里的,當時候這棵桂花樹已經枝興隆盛了。我們這村民向來就有栽植桂花的習俗,你看桂花王樹的周圍,不少都是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樹。”孫愛軍稱。
以前,桂花樹只是被村民看成觀賞用,并未被開發,村民多數種的是板栗。厥后,庫區周圍逐步禁絕栽植板栗了,加之桂花價值逐漸被認知,一家一戶開始栽植桂花。但由于村民經營規模小,品種單一,無銷售渠道,桂花的經濟效益得不到充分施展。這兩年,在孫愛軍十余年的試探研究和不停學習下,把握了桂花苗木無性繁殖技術,用桂花王母樹枝條通過無性繁殖技術培育出桂花苗木30000余株,移栽在山腰上。
現在,村民們出售的都是桂花,沒有任何附加價值,加上運輸成本后賣不到好價格。鑒于此,孫愛軍注冊了“皖桂王”商標,意欲打造品牌效應,走精品之路;村里還成立了桂花專業合作社,把寬大農民組織起來,逐步做大做強桂花產業鏈。“育苗10畝,兩年后就可出圃50萬株,產值300萬元,可造林1萬畝,不僅能增添農民收入,還能修養保護西淠河水源。”孫愛軍稱。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news/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