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特色風貌的鄉居、怡人的鄉風鄉情、可“造血”的本土產業,這樣讓鄉村煥發活力、讓村民宜居宜業的田園牧歌圖景,正在江蘇鄉野大地徐徐鋪展。江蘇自2021年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以來,累計公布3批136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13日召開的全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現場推進會上傳出消息,現在,首批試點的45個鄉村基本完成建設,其中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元山社區觀音殿等19個成效顯著的鄉村,被命名為“江蘇省第一批次特色田園鄉村”。下一步,江蘇將全面啟動特色田園鄉村確立工作。
設計師下鄉,
全心打造特色風貌
13日上午,溧陽市別橋鎮塘馬村,暖陽照耀下,幾位村民正在田間勞作,綠油油的蔬菜、多彩的花朵、特色小屋依次映入眼簾。塘馬村將專家照料、鄉賢代表、村民代表等融入建設隊伍,設計師下鄉“陪同”,每個項目從設計到實施、再到建成運行,都有相關專業人員實時跟蹤指導,并根據村民意愿和鄉村真相不停優化方案。鄉村用“輕參加”“微刷新”等方式,對磚瓦、木料、農具等廢棄物或老物件機動運用,讓閑置衡宇、院墻花壇等在巧妙裝飾下,散發怪異鄉土氣息;激勵木匠、泥瓦匠等鄉土工匠參加鄉村建設,用內陸傳統營建手法就地取材,石片、竹子、青磚等鄉土材料在全心打造下,出現出厚實多樣的鄉村風貌。
農民是鄉村的真正主人,設計師下鄉充分調研、聽取村民訴求,方能為各具特色的鄉村“量文體衣”。江蘇約請熟悉鄉村情形、熱心鄉村建設的設計大師、專家學者和優異設計團隊等,實質性、全歷程參加特色田園鄉村的設計、設計和建設,推行設計設計陪同式服務,推行好設計師負責制。
蘇州市副市長蔣來清說,蘇州在推動設計下鄉中,確立高水平設計師名錄,科學確定鄉村定位,還體例《蘇州市鄉村建設負面清單》,從技術層面框定建設紅線、給予負面警示。現在,全市試點鄉村駐村設計師(含團隊人員)達96人,均勻每月服務4.1次、服務時間32.7小時,累計出具署名意見642條。
塑形留魂,
古村子煥發新風貌
鄉村振興,核心在人。在鄉村面目面目一新的同時,農民的精神風貌也需跟上。溧陽市住建局黨委書記、局長錢棟介紹,塘馬村租賃村民閑置衡宇,將其刷新成美音梨園、百合文苑、本鄉本土屋、書法教研基地等,吸引許多文藝整體入駐,讓村民體驗文化活動帶來的活力,打造“文藝塘馬”。
江蘇要求各地在建設特色田園鄉村時,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深入挖掘、繼續、創新優異傳統鄉土文化,加大對古村子、古修建、文物事跡、農業遺跡的保護力度,重塑鄉村魅力和活力,讓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煥發新風貌。
蘇州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中,注重保護彰顯“西巷太湖原鄉”等特色原始鄉村風貌,充分挖掘“祝甸水鄉金磚”“馮夢龍廉政文化”等特色文化和“肖家巷河陽山歌”等鄉風民俗,起勁讓鄉村有“顏值”、更有“氣質”。
“我們新建蘭址村農耕文化園,運用農耕用具打造15個微型景觀,組織文化惠民系列活動厚實村民文化生活。”東臺市委書記陳衛紅說。
到2021年,江蘇將確立500個左右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同步動員市、縣配合開展特色田園鄉村確立,力爭在全省建成一大批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特色田園鄉村,并將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到達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評價命名標準相關要求的鄉村予以獎補。
培育產業,
引發村民創業熱情
溧陽市溧城鎮八字橋村禮詩圩,離城區僅5公里,依托區位優勢,鄉村重點打造溧陽環城游憩帶上的特色田園鄉村。村里打造的荷花基地,高峰時一天觀賞人數較多可達數萬人。鄉村與“喝了沒”線上平臺互助,確立5家共享農家廚房,63歲的陸阿姨即是參加者之一。她告訴記者:“許多城里人來旅游,會租用廚房做飯,我家屋子一側就是菜園,各種時令蔬菜可供挑選,做一頓飯200元。”
像陸阿姨一樣,許多村民在家門口通過自主創業致富。現在村中由村民自主經營的土菜館、農家廚房有6家。鄉村還盤活19戶閑置農房,用于公共活動和商業經營。各種社會資本的進駐,動員300余人就業。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后,農民人均收入由之前的1.7萬元提至3萬元。
江蘇不停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村民在家門口圓了就業夢、致富夢。南京市高淳區東壩鎮青山村壟上建設特色茶藝文創基地,運營“漫之淳”品牌,形成壟上碧螺春、壟上紅茶、精油皂等產品系列,僅這一基地就吸納內陸村民就業創業70余人。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進入從“試點樹模”轉入“試點深化”與“面上確立”并軌的新階段。江蘇要求各地把產業生長放在優先位置,培育生長1-2個產業基礎實、競爭優勢強、比較效益好的特色主導產業,起勁培育品牌確立主體,力爭培育一批“土字號”“鄉字號”著名品牌,打造更多叫得響的“后備箱商品”“伴手禮禮物”。(白 雪)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news/2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