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成立國家森林城市是推動林業建設跨越生長的重大行動,是貫徹落實科學生長觀、加速經濟生長方式變化、建設資本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選擇,更是功在現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濟南市林業局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心林業工作會議精神,科學經營濟南現代林業生長前景,加速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措施,在普遍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成立國家森林城市的活動建議,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森林覆蓋率到達并穩定在35%,建成具有濟南特色的山、泉、湖、河、城與森林相融合的國家森林城市。濟南市委、市政府對成立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高度重視,市重要領導對成立國家森林城市作了重要指揮,成立了以市領導為組長的成立國家森林城市領導小組。
今年2月26日市委、市政府召開了林業工作暨成立國家森林城市發動大會,對成立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做了周所有署,出臺了《關于成立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森林泉城的意見》,制訂了“一核、兩區、三帶、四極”總體計劃,并結合我市現實輔之實施十大重點工程。隨后,市政府召開了成立國家森林城市全體成員會議和指揮部全體成員會議,研究成立工作的運行機制和政策措施。各縣(市)區及有關部門立刻行動起來,紛紛召開發動大會,相繼成立領導小組,層層簽署目的責任狀,成立國家森林活動蔚然成風,成立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出現出良好的生長態勢。
今日起,本報將陸續刊登我市成立國家森林城市工作的動態報道。
2021年,我市啟動成立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力爭用5年~8年時間,建設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省會城市。為高標準成立國家森林城市,歷城區通過科學計劃,突出重點,積極在“退耕還果、水系綠化、荒山綠化”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了成立工作的階段性成果。
科學計劃整體推進
歷城區始終將計劃作為成立工作的下午環節來抓,該區從科學計劃入題,根據全市成立國家森林城市總體計劃,結合歷城現實,將森林城市成立與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歷城林業的改造與生長相融合,突出城區、南部山區和北部平原三個地區,形成總體計劃。制訂完成了荒山綠化、退耕還林還果、水系綠化、農田林網建設等工程項目計劃。同時將重點實施城鎮綠化提升、南部山區營造林、北部平原農田林網建設、退耕還林還果、水系生態綠化、濕地與自然保護區建設、破損山體管理、綠色通道、現代林業樹模園區建設、林業產業化推進等十項重點工程,全區計劃新增有林地面積20萬畝,森林覆蓋率到達50%以上,城區綠化覆蓋率到達38%以上,道路和水系水岸綠化率均達80%以上。生態建設指標均到達或跨越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標準、到達或跨越全市均勻值。
突出重點有序生長
“凡事預則立”,歷城區突出階段性工作重點,有設計地全力推進。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本著地區化結構、規模化建設、良種化生長的原則,結合林業樹模園區建設,采取工程化設計,專業化施工的措施,重點抓南部山區彩石岔峪、西營龍灣、柳埠龍門、仲宮天井峪等退耕還果基地建設。同時將工程建設從山區向平原地區延伸,結合都市農業結構調整,在唐王、郭店等鎮生長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基地。現在全區已經完成退耕還果1萬畝,栽植核桃、大櫻桃、蘋果等經濟苗木50余萬株。
實施道路水系綠化工程。以平原地區道路和都市農業園區為重點舉行植樹綠化,完成張而至虞山大道3公里的道路綠化美化。對荷花路、孫唐路、港西路及唐王蔬菜旅行園、遙墻荷花園、張而草莓等“三路三園”,舉行了綠化提升刷新,共栽植各種綠化苗木5萬多株。加洪水系生態保護帶建設,沿黃河、小清河、巨野河兩側營造50米寬的主林帶,陳孟圈引黃干渠兩側建設30米的主林帶,現在已經完成水系綠化3000多畝。同時以溝渠路綠化為重點加速農田林網建設,完成農田林網新建1萬畝,補植完善1.5萬畝,全區四旁植樹120多萬株。
迅速啟動荒山綠化工程。荒山綠化是南部山區營造林工程的重點,也是歷城區森林城市成立工程的重點,為了加速推進速度,歷城區在全市統一計劃2萬畝荒山管理的基礎上自我加壓,追加5000畝的荒山造林任務,并迅速將工程建設任務落實到鎮、村、小班。堅持工程建設與市場機制相結合、與以工代賑相結合,根據市場化運作、工程化造林、專業隊造林的模式,將2.5萬畝管理任務分解落實到14支專業施工隊伍,并于4月尾全面啟動,現在已經完成治山整地1萬多畝,開挖標準樹穴130多萬個,整個工程治山整地任務將在5月尾前所有完成,為雨季造林打好基礎。在抓好生態工程建設同時,努力推進濕地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經營包裝了仲宮渤籮峪、港溝云臺山兩處市級森林公園。為了給森林城市成立工作營造良好的環境,他們通過在重要交通路口建設宣傳牌、謄寫口號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成立森林城市的粘稠氣氛。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info/155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