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山水盆景的創作方式是以“三遠”法為準則,它貫串在整個山水盆景創作歷程中,并指導山水盆景的創作,不管任何形式的山水盆景都是以“三遠”法中某一種形式出現,即:“高遠”、“深遠”、“平遠”。“三遠”法源于宋代郭熙著《林泉高致》一書,書中提出了“高遠”、“深遠”、“平遠”合稱“三遠”透視法,此種方式常用于繪畫理論中,這是眾所周知的。“藝術同源”,在盆景藝術中離不開繪畫理論基礎,尤為山水盆景創作中“三遠”法格外顯得重要。一盆山水盆景佳作,權衡標準是:是否相符“三遠”法中某一準則,是否入畫等。在宋代郭熙提出“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透視法后,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又彌補了“潤遠”、“迷遠”、“幽遠”三法,共稱繪畫理論中的“六遠”法,后三神本文不再贅述。“高遠”法,郭熙說:“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這是自下向上看的瞻仰法,這種透視法宜于顯示高峻雄偉、氣焰磅礴的風景,使觀賞者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在山水盆景創作中“高遠”法運用較多,創作的主題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選用的石料如:斧劈石、樹木化石、石筍石、英德石、砂片石、龍骨石等等。作品山水盆景《力拔山兮》采取的是“高遠”法,所選石料為樹木化石,在作品構想上以雄偉、粗獷作為它的主題,作品突出了樹化石的自身特征以相符大自然真山面目,給人一種雄偉、高峻、粗礦等藝術感受。“深遠”法,郭熙說:“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遠跳,并要移動視點,繞過前面近山,才能望見山后無限無盡的景致。這種方式宜于顯示幽深的意境,使人有“山河無止盡”感受。在山水盆景創作中,以“深遠”法顯示的作品頗多,選用石料也是多種的,如:砂積石、砂片石、海母石、英德石、石筍石、斧劈石、龜紋石、蘆管石等等。作品山水盆景《曲水幽長》以“深遠”法來顯示“山外青山”的意境。在咫尺盆中組成了一幅山水天地之氣的畫面,在組成靜默的山體中,力圖層次明晰、疏密相間、脈絡平等、山勢平等,由近山向遠山過渡,作育成一種幽深的境界。富有變化的山腳,使得水面曲水幽長,令人回腸蕩氣,在整體造型中所蘊含著山水之靈氣,生命之活力。“平遠”法,郭熙說:“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在“平視”中所得的遠近關系。“平遠”所看到的對象,一般不甚高,多屬于山林藪澤遠浦遙岑之類。尤其一提的是元代畫家倪云林是描繪平遠山水的圣手,他的畫多取材太湖一帶的陂陀汀渚,意境顯得悠閑鎮靜、坦蕩坦蕩,對指導今天的山水盆景創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山水盆景創作中,此種形式并不多見,它的構圖較“高遠”、“深遠”要龐大,選材難度大,一般選擇軟石類較妥,如:浮石、海母石、砂積石、宣石等等。“平遠”法制作的山水盆景,它的透視效果較前者要好,容易作育意境深遠的作品,給觀者視野坦蕩,心里平衡之感受。作品,山水盆景《海島遺韻》就是采取“平遠”法。所顯示的主題是海邊島嶼經過海浪沖刷,而顯示出富有情緒的畫面。在構圖上以水占有大部門的空間,借以顯示大海的寬闊,在技法上采取散點透視的方式舉行山石部署,盆面上顯示出綿延不停的島嶼。視點上不是鞏固在大的島嶼上,而是隨著島嶼的綿延舉行視點移動,故給人視野坦蕩,心曠神怡之感,這是“高遠”、“深遠”無法到達的藝術效果。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info/17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