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桂花是我國傳統十臺甫花之一,種植歷史悠久,漫衍范圍普遍,各地園林均有應用,是聞名的園林綠化樹種。桂花一般在金秋時節盛開,以花香勝,但凡花之香者,或清或濃,不能兩兼,唯桂花清可絕塵,濃能溢遠,故大家都說"桂花馥郁"。而有關桂花的神話、傳說撒播長遠,深入人心,中秋時節于馥郁桂叢覆蓋之中瀏覽迷人月色,怎能不讓人浮想聯翩,陶醉不己呢?因此桂花在園林中的造景有著深厚的文化秘聞,雅俗共賞。
一、生長習性
桂花,又名木犀、巖桂,是木犀科,木犀屬。常綠灌木至小喬木,高可達12m;樹皮灰色,不裂。芽疊生。葉長橢圓形,長5?12cm。花簇生葉腋或聚傘裝;花小,黃白色,濃香。核果橢圓形,紫玄色。花期9?10月。有4個變種:丹桂,花桔紅色或橙黃色;金桂,花黃色至深黃色。銀桂,花近白色。四季桂,花白色或黃色,花期5?9日,可延續著花數次。喜光,稍耐蔭;喜溫溫順透風良好的環境,不耐寒;喜濕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
桂花樹干端直,樹冠圓整,四季常青,花期正值仲秋,香飄數里。于庭前對植兩株,即“兩桂當庭”,為傳統的設置手法;園林中常將桂花植于道路兩側,假山,草坪,院落等地多有栽植;如大面積栽植,形成“桂花山”,“桂花嶺”,秋末濃香四溢,香飄十里,也是極好的景觀;與秋色葉樹種同植有色有香,是掩飾秋景的極好樹種。
二、桂花在古代詩辭歌賦中的文化內在
在古代造園時,桂花多用于觀賞、吟頌的對象。《山海經》記述了:“招搖之山,其上多桂”;《呂氏春秋》也說:“物之美者,招搖之桂。”桂花是月中之樹,白居易的七絕道:“搖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月宮幸有閑田地,何不中心種兩株?”明代文嘉也有七絕形容桂花是月宮的花:“黃金宮厥郁嵯峨,萬斛清芬散綺羅。吳下高枝原有種,天香莫怪屬君多。”李白也有句:“相思在那邊,桂樹青云端。”李商隱則更說:“月中桂樹高多少?試問西河斫樹人。”因此,桂花是古老而又神秘的樹。桂花不僅貴為“月中桂”,且其樹姿優美,郭璞譽之為:“氣王百藥,森然云挺。”
《花鏡》中曾這樣形貌“金風播爽,云中桂子,月下梧桐,籬邊叢菊,沼上芙蓉,霞升楓柏,雪泛荻蘆。……乃清秋佳境也”。
桂花也是“比德”的好材料,據《翰林雜事鈔》:“武帝謂東方朔,孔、顏之道德何勝?方朔曰:“顏淵如桂馨一山,孔子如東風,至則萬物生。”溫庭筠另有“猶喜故人新折桂”之句,意即慶幸老友最近進士及第。又因桂花是月中之樹,月中傳說有蟾,錄取又釀成“登蟾宮”,簡言之,便成了“蟾宮折桂”,賀友人中進士便以“蟾宮折桂”之典相贈。“獨占三秋壓眾芳”的桂花是中秋的景觀,唐玄宗說:“小山秋桂馥”:張九嶺說:“桂花秋皎潔”。杜甫也說“賞月延秋桂”,李賀更以“聯翩桂花墜秋月”,形容桂花的尊貴和秋色。白居易更有“山寺月中尋桂子,秋月晚生丹桂實”等句來描繪桂花的秋色和與月宮相聯系。而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更作《東城桂》著意描繪了桂花從月中而來,生長在姑蘇城的特點,固然這有點神秘性了。
三、古典園林中桂花的應用
我國古典園林中,以桂花為名(或主景)的景點現以蘇州園林中的較為聞名,如留園"聞木犀香軒"、網師園"小山叢桂軒"、滄浪亭"清香館"、耦園"木犀廊"、"儲香館"等均為大家所熟知。如網師園中部山水大空間之南,有黃石假山名云崗,山南有一軒,軒南復有湖石山坡呈曲折狀,此山坡之南即是圍墻,墻較高,山便成為陰坡,在此山坡間植桂,便依環境而選用《楚辭》:“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卷兮枝相鐐”的辭意,將此軒命名為“小山叢桂軒”,成為主修建。留園“聞木犀香軒”周圍雖也是山巒升沉,軒居坡頂,但因其山勢迤儷,且呈東向。以是應施展桂香之特點,故題次景點為“聞木犀香”。這里職位適宜正可施展其馥郁花香,花香彌漫于山水庭院之中,強化了小中見大的造園效果。至于滄浪亭中的清香館,南有較大修建五百名賢祠,北有主體大假山及回廊,只有館北有一曲空間可以設置桂樹,其環境較為閉鎖,花香不易閑逸,十分逗人喜歡,因按李商隱:“周到莫使清香逸,牢合金魚鎖桂叢”句意,題此客廳為清香館。北宋才女朱淑真,她面臨書室中僅有的一枝桂花并插,照樣情有獨鐘地寫了七絕盛贊其芬芳,詩道:“一枝淡貯書窗下,鎮壓西風擅眾芳。十分秋色為伊忙,人與花心各自香”,在體味秋意正濃中自身也融入了花香之中。怡園中地金栗亭則又是另一意境,此亭在水池之東,周圍較爽朗,又無高樹阻擋,金栗吐香時恰逢賞月佳節,在團月之下,有芬芳襲人及“何須淺碧深紅色”(李清照)的桂花隨同著人們,便添了幾許賞月情趣。唐代李郢《中元夜》詩中有“金栗攔邊見月娥”之句,正可借來描繪這金栗亭邊的意境。亭名也就取自這一詩意了。同樣設置桂花,選用詩意不同,意境也隨之不同,縱然同栽某一樹種,也必須用不同的詩意來反映其不同的景觀要求。
桂樹間雜以海棠、臘梅、梅、天竺、慈孝竹等,一方面使其“枝相鐐”,另一方面又厚實了冬春景致。而在歷史上,蘇州古園林中的桂花景點更是數不勝數。據《吳郡志》紀錄:桂本嶺南木,吳地不常有,唐時始有植者。始建于三國時期的興福寺中就有一"唐桂堂",聽說堂前大桂樹為唐時所植,現仍枝葉興隆。元代玉山草堂中有"金粟影",萬玉清秋軒有"金粟塢"。明代朱氏園(虎丘)中綠蔭齋旁古桂至今仍在,其他如廢園"桂香精舍",昆山的展桂堂,集賢圃"飛香徑",藤溪草堂"叢桂軒"等。清代的依綠園中有"桂花坪",逸園中有因古桂叢生而得名的"山之幽",漁隱小圃中有"小山叢桂館",西溪別墅中有"桂子軒",端本園中有"雙桂樓",錢氏三園中有"桂隱園",采柏園中有"寸寸秋色廊",隱梅庵中有"桂壑",辟疆小筑中有"金粟草堂",退思園中的"天香秋滿"更是意境絕佳,清雅脫俗。
極負盛名的揚州古典園林中,亦有建于光緒年間的"金粟山房",其遺址現仍存。乾隆二十七年時曾臨幸的趣園,原圖志載其中有"金粟庵"及"叢桂亭"。小園(后為筱園)中有一平軒名為"暢馀軒",乃取"暢馀陰于山澤"句義,軒旁植桂三十余株,名為"桂坪"。聞名的揚州八景中,"白塔晴云"有"桂嶼亭","蜀岡朝旭"有"青桂山房";養志園中有"八桂堂";珠湖明月山莊中"平巒叢桂"為園中八景之一。而"秋雨庵"原名"金粟庵",據稱因浙僧戴公過揚州,以靈隱"月中桂子"遺種于是而命名,庵左為桂園,園中桂樹即為"月中桂子"所出,花色紅黃,十分吸引人。現瘦西湖公園中部仍有一"小桂花院",是一處封鎖的小庭院,院中精選山石疊成花臺,其中植有多株桂花,配以高峻喬木、書帶草、麥冬等,修建、漏窗、鋪地四處精細,別具匠心,組成了一個清雅宜人有小環境。
四、桂花在園林中的應用手法
在我國古典園林,特別是江南私人庭院中,樹木的部署一般來說以兩個原是為主:第一,用統一樹各種植成林,如怡園聽濤處的松,留園聞木犀香軒前的桂等。第二,用多種樹同植,配植的方式猶如作畫一樣,對于樹木的習性、色彩、花期、姿態及種植的環境均有較高的要求。同時,許多造園書籍中也有介紹植物的種植要點的,如呂初泰《雅稱篇》中介紹桂的種植時寫到"桂香烈,宜高峰,宜朗月,宜畫閣,宜重臺,宜皓魄照枯枝,宜微??幽韻",陳?子《花境》中亦有記述"…木犀香勝,宜崇臺廣度"等。但無論如何,這些私人庭院中的造景是以文化意境為瀏覽要點、以小我私人審美為主的,種植手法總是比較單一,桂花景觀的營作育脫不了上面這些條條框框,總體來說都是叢植和群植為主,"雙桂流芳"或稱"雙桂當庭"的傳統對植手法在古典園林中也時有應用。
與傳統的部署手法相比較,現代園林中桂花的種植方式更為多樣,應用范圍也加倍普遍。
桂花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分枝低,且枝葉濃密,樹姿正直,作為障景材料十分合適。不僅可以遮蔽瑕疵,另有區隔空間,指導視線等作用。杭州花港觀魚公園西里湖邊的大草坪中心就部署了一個由桂花樹群環繞而成的閉合空間,從而使整體空間具有多重性,不僅滿足了游人不同的生理需要,而且打破了大片草坪所形成的單調感。
桂花品性高潔特殊,枝葉常綠,花朵繽紛雅致,芬芳宜人,不僅顯得正經大方,縱然成行列式種植也不易形成墓地氣氛。相比以針葉性喬木為主的設置方式,以桂花為遠景的種植方式更適合在一般的紀念性園林中應用。武漢東湖風景區魯迅廣場及九女墩景點選用桂花與鉛筆柏、雪松、南天竹等植物搭配。不僅營造出了莊重的氣氛,而且景觀變化厚實,使紀念性與休憩、集散的需要得以統一。
除此之外,桂花在園林中另有很大的應用空間,我們應當勇敢地舉行各種有益的實驗。好比,根據有關桂花種植方面的研究,桂花的發枝力強,耐修剪,可以選擇抗性更強、葉形較小的品種作綠籬種植。如果對著花的影響不大,桂花作為香花綠籬比現有的許多綠籬植物的條件要良好得多,并可在整形(造型)栽植等方面作進一步的實驗。揚州蟄園中在兩廳之間掇湖石為山,傾軋突起而伶仃,在依山傍巖處種植了一株大桂花,郁郁蔥蔥,是古典園林中以桂花為重要觀賞對象時少有的孤植的例子。但現代分解,孤植樹有單純作為構圖藝術上的孤植和遮蔭及構圖相結合的孤植兩種。這兩種情形來看,孤植樹的構圖位置突出,以具備以下幾個條件者為佳:1.體形偉大2.著花興隆3.花有香氣,且香味較好濃郁4.樹冠輪廓有變化5.葉色具有厚實的季相變化。聯系現在桂花的種植水平和園林中常用孤植樹種的情形,可知桂花孤植作主景樹或庭蔭樹也是很合適的。
五、桂花在園林中的配植
桂花的品種多,適應性強,除了作主景時的叢植和群植方式外,桂花還時常被作為障景樹、陪襯樹、誘導樹、過渡樹配植,或為增添景觀層次而應用,可用以配植的花木也非常多。由于桂花的這各種優點,使桂花在蘇州現存的八大古典庭院(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文宅藝圃、環秀山莊、耦園、怡園、獅子林)中出現率達百分之百。
網師園"小山叢桂軒"前的桂花的多靠墻部署,間植幾株臘梅,以木繡球、山茶、南天竹等掩飾,在東側小花臺中種植海棠、山麻桿和壽星竹,與精巧的山石、漏窗相配,整體景觀富有變化,層次感也非常好。
留園"聞木犀香軒"兩旁沿廊密植桂花,以紫荊、臘梅和紫薇各一株作掩飾,僅在左側臨溪處植兩株榔榆以平衡構圖。而軒前的配植則要熱鬧得多,銀杏、香樟挺秀秀麗,黑松虬勁,加上夾竹桃、臘梅、紫荊、黃素馨等花木,更使得四時有景可觀,秋色加倍迷人。
揚州清代園林古隕園內有"修竹叢桂之堂",即以桂、竹相配,并以景命名。蘇州明末時期的?上書屋(后名水木明瑟園)中的"桐桂山房",造景曰"叢桂交其前,孤桐峙厥后,焚香把卷,秋夏為佳"。
此外,桂花與牡丹、海棠、玉蘭等植物相配植,有叫做"玉堂富貴"的,或加上迎春等植物成為"玉堂春富貴"或"金玉滿堂春富貴"的,是一種討巧的配植方式。雖然有看法以為以討口彩為目的的配植俗不能耐,但是從這幾種花木的選擇上看,常綠和落葉、灌木和喬木相搭配,而且花期相錯,四季可賞,確有可取之處。雖然討巧的配植方式名堂百出而少有撒播,但此種設置時有應,并逐漸成為一種傳統的配植手法。
桂花的種植歷史悠久,具有厚實的文化內在,非常相符東方園林的審美特色,同時又能滿足現代園林的造景需要。而且其品種繁多,形態、習性等均有不同的特點,豈論形體大小都能發生豐滿生動的景觀效果,可以根據造景的需要自由地選擇搭配。辛棄疾《清平樂?謝叔良惠木犀》一詞寫到"多數一點宮黃。人世直恁芬芳。怕是九天風露,染教天下都香",信托桂花往后在園林中能夠施展更大的作用。
(作者:王石群① 朱偉華②)
參考書錄:
1、徐德嘉,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書社,1997
2、《花鏡》,清初,陳?子
3、朱江,揚州園林品賞錄,上海:上海文化出書社,1990
4、魏嘉瓚,蘇州歷代園林錄,北京:燕山出書社,1992
5、中國城市設計設計研究所,中國新園林,北京:中國林業出書社,1985
備注
作者:①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 王石群 結業于江西農業大學園藝系
②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 朱偉華 結業于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植保系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news/1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