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在苗木互助社,記者見到了正在忙碌的村支書張細明,他指著一大片過冬的苗木興奮地說:“現在苗木園產值已由100萬元擴大到400萬元,現在貧困戶拿到了分紅款,讓30多名婦女返鄉在家門口就業,再也不用上演‘媽媽出去哪兒了’的情景了”。
張細明從軍隊退伍后返回家鄉,成為動員鄉村脫貧致富的強人,思想機動的他瞄準了村里的香樟樹等苗木栽植,“2021年起,上饒市推動秀美鄉村建設,村里的香樟樹、櫻花、丹桂、楓樹苗都可以用來做為綠化、美化用,很有市場,我們成立起苗木互助社,但一直苦于缺少資金支持。”
正當張細明一籌莫展之際,互助社與中石油的“媽媽去哪兒了”扶貧項目一拍即合。2021年,為動員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解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中石油啟動了“媽媽去哪兒了”項目,重點扶持勞動麋集型互助社,通過土地流轉、穩定分紅和勞務用工,為貧困戶增收,助力穩定脫貧。
中石油扶貧掛職干部、橫峰縣副縣長梅世麗介紹,通過多次調研,我們優選姚家鄉和葛源中華蜂養殖互助社開展幫扶。“張氏花卉苗木培育互助社利用閑置山地開展花卉、苗木栽植,市場銷路較好,抗風險性強,輻射動員就業人員較多。”為此,中石油前后投入57.5萬元擴大互助社生產規模,投入援助資金作為50名貧困群眾的股份,占股份比例30%,每年底每人可均勻分紅1000多元,同時動員80多名貧困群眾,其中婦女40多名,實現家門前就業。
張細明說,中石油援助的資金是一場實時雨,我們把這筆錢用于澆水澆灌設施的建設,建起了6個水塔,把水塔里的水放出來、接過來就可以直接澆灌,“不像以前要四處抽水,省了太多麻煩”。
媽媽回家了,一家人的心都扎實清閑下來。樊菊蘭是琯山村第三小組村民,上有80多歲的公公,下有兩個上小學的孩子,家庭生活困苦。2021年,伉儷倆把孩子托付給哥嫂,去浙江打工,卻對孩子、老人放心不下。
2021年,樊菊蘭回家過年時,知道了“媽媽去哪兒”的扶貧互助項目是在召喚“媽媽返鄉回家”,她和丈夫商議后,決議去互助社找活做。
兩年下來,樊菊蘭變得更愛笑了,“現在我在家門口做事,每年能掙到一萬多元,以前我家的屋子沒粉刷,現在加了二層樓。更開心的是,兩個孩子都被評為‘三勤學生’了,心滿足足了!”
一些在浙江義烏、寧波、杭州打工的婦女紛紛返鄉加入互助社。現在互助社有205名社員,婦女占58%。陽光撒向這片充滿希望的苗木園,張細明說,“春節一過,我們就要開始施肥了,紅楓施肥后展葉,到春天是紅色的,和映山紅一樣,到炎天又釀成綠色的,到秋天又成為紅色,是非常漂亮的彩畫樹,很有觀賞性!”今年,村里設計再建一個包裝車間,還準備繼續擴大種苗木植品種和規模。
在橫峰縣蓮荷鄉黃藤村,村邊緣路的一片坦蕩地上,架滿了一攏攏無花果架子,現代化的噴灌滋潤著施了肥的土地,果苗正在地下蓄積生長的氣力。這是眼下林忠賢較掛心的事了,作為中石油駐村扶貧干部,通過產業扶貧切實動員村民脫貧致富是他較期盼的。
“這里原來是一片村民廢棄的曠地,是種油茶照樣柚子,我們經過了幾番論證,請來專家多方觀測,最終敲定種無花果。從2021年11月開始,把一片荒地開拓出來,到今年8、9月就可以結無花果了,由當地龍頭企業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林忠賢發現,自打無花果種下后,在地上幫工的村民,每天能掙100多元錢,他們開始三三兩兩琢磨起在家門口有工作做了,也想包田種,這種動員致富的效應就展現了,“這是授人以漁”。
8公里多長的幸福路買通了,有著千百年歷史的黃藤橋也修葺如舊,龍門畈鄉童家村的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動能十足。中石油定點扶貧國家級貧困縣橫峰縣8年來,走出了一條以產業扶貧助力實現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路子。梅世麗說,因地制宜生長產業,培育持續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產業是脫貧攻堅的基本出路,只有產業生長起來了,才能打造鄉村振興的造血攻能,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才能徹底“摘窮帽、撥窮根”。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www.linfengtuliao.cn/news/22465.html。